第94章 炼钢和锅驼机
�术教育。在这里,他们一边学习技术知识,一边通过王书辉提供的设备和材料,实践相关的技术。

  到了1620年年末的时候,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学员就已经基本的掌握了,使用小型马丁炉炼钢的技术。学会这个技术,付出的代价是,复兴会下属的单个工业项目,首次出现工业事故死亡人数突破三位数。一千多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兵,在掌握了马丁炉炼钢技术之后,只剩下不到八百个人了。

  到了这一步,一直跟着王书辉学习的几个佛山的炼铁师傅,才彻底服气。在这之前,他们认为高炉炼铁虽然让人叹为观止,产量惊人。但是,他们却觉得,高炉炼铁不过是炼铁的设备更大,铁厂的规模更大而已。在技术上,他们只认为高炉炼铁是对他们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良。在他们看来,只要有足够的人手,他们也能做到。

  不过,当他们看到赤红色的钢水不大的功夫就变成一条条的钢坯,在钢铁厂的铸造车间,各种形状和用途的钢件和钢板被不停的被生产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彻底的服气了。

  这几个人原本都是相当傲慢的。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炒钢的绝技。他们从来没产生过,可以把钢化成钢水直接加工的想法。即使有人想过这个点子,在开炉炼钢的条件下,也做不到把钢融化成钢水。

  其实,王书辉自己也没把那八个四五十立方米的小高炉放在眼里。在现代社会,那都是早就被大量淘汰的极端落后的东西了。王书辉买了将近二十个四五十立方米的小高炉,每个炉子售价还不到一千元。

  倒是小型的给学生教学实践用的小型炼钢马丁炉没有地方卖的。现代的小型炼钢炉都是电炉子。王书辉要的那种技术落后的,汉阳铁厂水准的炼钢炉的按比例缩小版的设备,只能到相关的生产企业去订做。那几个小型的马丁炉,倒是花了王书辉不少的钱。

  焦炭厂,是土法上马的。明朝末年不存在环保问题,而是工业化不足的问题。所以,王书辉没有上马那种高大上的炼焦设备,也没交给技术员和工人对他们来说还相当复杂的炼焦工艺。而是直接领着建设兵团开展土法炼焦的工作。

  所谓土法炼焦,实际上,明朝的砖窑工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环境保护的问题,土法炼焦在现代中国,明面上被严禁,但是在事实上还是到处都是。具体的做法就是,在炉窑内不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借助窑炉边墙的点火孔人工点火,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靠炼焦煤自身燃烧热量逐层将煤加热(直接加热部分)。

  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与未燃尽的大量煤裂解产物形成的热气流,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并将部分热传入窑内(间接加热部分)。高温燃气流(800c〉则夹带着未燃尽的煤裂解物——化学产品排入大气。这个过程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