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部分
��整体节奏,为突出结尾部分的呐喊作铺垫。

  对应、对比

  影片分成三个章节会使情节和人物命运更加清晰,不至于黏连。由于人物的一直延续,连贯性是不会被打断的。

  在三个章节三个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故事中分别设计相类似的规定情景,造成一种对应、对比关系,一种叙事上的韵律。例如:

  高占非:

  茉从小在电影中认识了高占非,高占非成为茉纯真而朦胧的梦想占据了她的整个生活。后来爱上孟先生以及短暂的明星生活都是由此而来。表面上茉爱的是孟先生以及孟先生给她带来的梦幻般的明星生活,“高占非”也很快被孟先生取代。但实际上“高占非”抽象了孟先生和明星梦的概念,作为茉的爱的化身,或者说是梦想的化身。

  茉在后来的两个章节中多次提到高占非的名字,都是在回味自己的梦想。茉的一生从来就没有走出她的梦想世界,而她的梦想世界又是那样的不真实。

  吃饭:

  三个时代,两女一男三种人物关系在同一场合吃饭的类似情节。

  先是30年代,王先生与茉和茉母的晚饭,奇怪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使茉巩固了对男人的认识,从而奠定了与后面两次吃饭对比的基础。

  1958年是莉生活的开始。在技术学校里,莉跟除邹杰以外的所有男同学说话,只是最后一次莉才主动问邹杰想去哪儿工作。他们就这样迅速的改变了关系,母亲茉提出叫邹杰来家吃饭,让她看看邹杰。由于茉对所有男人的不信任,饭席间他们不欢而散。于是母亲对此坚决反对,莉被驱出家门。莉发誓不再回家,找到邹家,与邹杰私结婚姻。

  80年代,身为外婆的茉更加关心花的婚恋,又一次找来花的男友小杜过目。她再次提到高占非,再次表示了对小杜的不满。此时茉的不满实际上并不是针对小杜个人,而是复数的男人。

  等待:

  相同或相似的雨夜,三个女人都在等待她们的情人,结果却不尽相同。

  茉等待着孟先生再一次敲响公寓的门,没有等到。孟先生在公寓楼下大雨中向茉的窗口看了一眼,从此消失。从此,茉的生活就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和邹杰结婚后,莉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不愿洗碗,在街上吃馄钝;不习惯用马桶;由此产生了与邹杰之间的矛盾。莉回到自己家等待邹杰的出现。第十天的雨夜,莉说,如果明天他要是再不来,我就永远不和他一起生活了。这时邹杰抱着被子在滂沱大雨中走进莉的家。当晚,莉对着熟睡的邹杰呢喃:要是你今天不来,我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