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部分
,使每个人都互相怀疑对方就是反革命派。

  莉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开始变得精神恍惚。她开始怀疑母亲,后来怀疑丈夫邹杰甚至怀疑抱养来的女儿花。最后不但死了丈夫,自己也彻底崩溃了。

  莉终生就定格在丈夫邹杰之死那一刻,她顺着铁路去寻找邹杰,从此失踪了。

  第三部分 花 80——90年代

  六十年代末,有人认为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都是在城市中长大,缺乏劳动锻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于是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摩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要求每个青年都要成为“拿起笔能写作;拿起锄头能种田;拿起枪能打仗;拿起铁钳能做工”的无产阶级接班人。于是大批城市知识青年纷纷响应,中学毕业后奔赴农场、农村锻炼。这就是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莉的养女花在七十年代长大,高中毕业时正赶上上山下乡,便与大家一起去黑龙江建设兵团(军办农场)安家落户,参加劳动锻炼。在农场的劳动中与同学小杜相爱。

  1981年,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开始恢复高考制度及正常大学教育。持续了十四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此结束。过去数年间奔赴农村扎根落户的知识青年纷纷回到自己生长的城市找工作、考大学,形成一股知青回城热潮。影片的第三个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时小杜已经考上大学,并和花订了婚,一起返乡回城。

  影片的时代背景设置(2)

  已是外婆的茉与外孙女花在过去的时光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因为自己当年遭男人抛弃而终身遗恨,所以坚决反对花与小杜的婚恋。

  花是影片中最关键的人物。她感情纯粹、热爱生活。有坚定强烈的把握自身命运的主动意识。花从外婆及母亲过去的生活中看清了自己,因此她绝不会采取前辈那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重蹈她们的覆辙。

  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有了新的转机,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在这种形势下,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去发达国家留学、工作和生活,其中以去美国、日本居多。特别是上海为全国出国人数之最。许多上海家庭都以家有海外关系为荣。

  小杜在大学读书时喜欢一个被称为“山口百慧”的同学,毕业时就决心赴日本留学深造。后来小杜赴日移情别恋,成为现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那种负心郎。也许他在日本找到一个像山口百慧的日本女子,这些对花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花在与小杜婚姻危机的问题上坚持自己的意志与自信。当小杜提出离婚的时候,她的反应非常聪明、冷静,毫不吵闹、追究。只是全神贯注地为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