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风暴(中)
�,不让其长壮长高。

  放在桑园上则很简单,让大伙在桑树下种三叶草、四叶草、苜蓿,这个观念肯定接受不了,但必须施用大量有机肥,增加其有机质,才能生产出好的生丝。

  刘昌郝先将几十户人家召集,说了地力与生丝质量的关系。

  “我从今年起,便正式成立提花作坊,亦会收生丝,我收与你们去乌头渡卖,必然是两样。”

  “那太好了,”有人说道。

  就像这两年来刘家买粮草蔬菜,价格与乌头渡差不多,但可能是一样?首先刘家不会用大秤大斗购粮,其次不用渡河,看似一样,实际完全是两样。

  “然非是你们所想象的收丝,好的生丝我会给每斤千文的价格,差的生丝,我甚至不会收购。”

  前几年,作坊是用来练手的,约三四年后,各个女工手熟了,正好这些桑树也渐渐开始正式受益了,那时候刘家会大规模地收购生丝,然这是用来提花的生丝,岂能收购劣质生丝?

  不过在宋朝,大伙也懂,好生丝与差生丝,商贾也会给不同的价格,区别就是没有后来的那么大。

  刘昌郝还担心有人没有弄懂,于是替他们算了一笔账:“七八年后,桑树渐渐长大,每亩能近得三斤生丝,七亩便是二十余斤生丝,二十余缗钱。然不重地力,生丝亦不会好,我不收,你们卖给乌头渡商贾,也不会给你们高价,每斤不过六百余文钱,且产量也低,不足二斤,七亩地收益都不会超过十缗钱。”

  在农村,每年能有十缗钱也是好的,不过若有二十余缗钱,一家便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有人问:“为何不收丝线?”

  “七八亩桑园,还有棉花与其他作物,你们能有多少空闲时间?”刘昌郝反问道,不收丝线的缘故,便是他未来想用一些大型机械织丝线,不但效率高,丝线品质也会提高。

  “你们有桑园,棉花,农作物,秋闲时还能来我家做个短工,如此,你们还不满足乎?”

  大伙一起轰笑起来。

  又有人问:“那样,岂不是村子里皆是三等户?”

  “几年后,九成人家会成为三等户。”但表功、激励是次要的,刘昌郝将各家召集过来,主要的是劝说大伙养驴或牛,养两三头猪。

  宋朝大牲畜缺乏,非是缺少畜崽,而是有许多人家不愿意养。

  不愿意养的原因也不是牛、驴贵,即便王安石变法导致百姓财富进一步缩水,刘昌郝暗中比较了一下,现在宋朝普通百姓生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