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附从
��只是两条较大的山溪,不是泾水。这些土堤可以当路,然而中间的水堰上必须用木头或砖石建桥了,以后各座山的花木还需浇灌、施肥、修剪,因此不是一座两座桥,而是千余座桥,虽然桥皆不会很大,数量多了,花费也不会小。

  路得修起来,桥得建设起来,特别是两村之间,两村到山滩这段路与桥,必须立即修建好,否则以后联系都变得极不方便。

  “代价太大。”

  “为护水土,不得不如此。”

  但能护多长时间呢?

  到了金国,黄河彻底崩坏,后来河南年降雨量不足一千毫米,然而年蒸发量却达到一千多毫米,数据刘昌郝记不得,只记得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北宋时情况还可以,然而恶化后,大区域环境不行,极小区域环境还想好得起来?

  “我也是想多了,到了那时我活未活着都不知道,即便活着,赶紧逃向南方吧……”

  韩大虎依然不大认同。

  “观花卖花啊。”

  “哦,是也,不过花销仍多。”

  “多就多吧,花木苗与材料费没有多少钱,主要是人工,权当是补助各个山里的百姓。”

  那就没话说了,韩大虎又眺望着远方。

  这时做做师父的,有偷懒的,有自私的,有不愿传艺的,但也有好的师父,特别是韩大虎,本身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只有一个徒弟,多少有些惦挂。当然,他也没料到博奕的不是交趾人,而是朝堂。

  上中学时,刘昌郝对王安石变法只了解一些皮毛。

  大学时,还有许多地方弄不明白。

  直到走上社会,替侄儿侄女补习时,将一些书籍翻开重读,才看到更多的真相。

  不但郭逵,还有王韶。

  宋军南征,王韶上书:臣前日面论决里、广源州之事,以为大臣图国事,不当贪虚名而忘实祸,舍远业而先小数。执政乃疑臣有所讥刺,此臣之私意所以郁而未伸也。方安南举事之初,臣力争极论,欲宽民力而省财用者多矣。但执政莫肯听用,每闻臣言,则必以熙河事折臣。然本欲不费於朝廷而可以至伊吾卢甘,初不欲遽令熙、河作路,河、岷作州,广费以自累也。臣昨屡与王安石争熙河劾狱,今重以决里事与执政异论,臣若不自求退,他日必致不容。

  具体内容刘昌郝记不得了,只知道这篇书奏说了几件事,一说当初他与王安石的争执,王安石将熙河路置州设流官,王韶反对,以为将之征服,使之不倒向西夏即可,征服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