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三年
��范仲淹看,范仲淹劝他参加制科试,加上他岳父是晏殊,获得了茂材异等试的资格,立授将作监丞,踏入仕途。

  “先科举吧,制科以后再说。”

  不提文章,有吴充在,躲在刘梁村反而会更安全。

  隋大郎只好回去。

  “儿,你回绝官家,会不会让官家不高兴?”谢四娘担心地问,实际她心里多少有些惋惜。

  “阿娘,不会,另外我现在参加制科,确实不会中,”刘昌郝将制科试的一些情况说了说,谢四娘也不大懂,刘昌郝便又说:“阿娘,或这样说,能中制科试,科举必为三等以上进士。”

  这话说的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七八分道理,宋神宗时的科举与宋仕宗初年的科举终是两样了,以经义策论为主,非是以诗赋骈文为主,或者这样说,将富弼换到现在来参加科举,必会高中。

  “那就多读几年书,”谢四娘说。论结婚,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然论科举,儿子岁数却不大,能等得起。

  “就是。”

  朱三又来了,带来了一条不好的消息。

  “京城已有人生产鞭炮?”刘昌郝诧异地问。自己交出配方,早晚会泄露出去,但这也太快了吧。

  因为有人开始生产了,各个店铺皆要求降价。刘昌郝心里面琢磨,其实自家优势并不多,首先是工钱,实际上日工涨到了一百多文钱,尽管还会比京城的工钱低,但多了过税以及运费。京城同样要交税,然而现在便得到了配方,后台会是什么背景?这些人家会交税?折算起来,两边差不多。

  另外一个优势,刘昌郝培养出许多熟工,但也有缺陷,刘昌郝用工心不黑,换成这些人家用人,必往死里用,且刘昌郝就着农活,一年只能做三次,人家则是有契单便可开工。

  优势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只是不太明显。

  “降吧,降半成。”

  降半成,便是降5%的价格。

  刘昌郝又说:“多者,降一成,三郎,恐怕只有今年了。”

  降价肯定不是办法,再降下去,即便能拿到不菲的契单,利润跟不上来,风险性又大,刘昌郝也不愿意做了。朱三叹息道:“没想到如此早便到来。”

  正说着,一大群燕子飞到院中,翩翩起舞。

  谢四娘说:“它们要走了。”

  刘昌郝摸着白头的脑袋:“你们去南方,莫要像我家一样,与人类太过亲近,特别是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