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茂材异等
��解已经不少了,不仅是棉花,还有彩帛,一万余亩棉田,明年其交易量最少能达到十几万贯,甚至能超过二十万贯。

  对此,朱三与林明远皆无异议,不过朱三问了一句:“刘有宁,为何不稍压一下采购价?”

  “幸好未压。”

  石得一来质问,账算出来了,几乎是没有利润,即便放在台面上,某些人也不好说什么,然而压了采购价,产生明显的利润,又是另外的辰光。

  林明远想了想说:“这样吧,明年我抽空,于乌头渡或黄咀渡几个墟市替你收购胆绢布,至少能省掉几百贯钱。”

  “明年采购的彩帛数量大,我再与丝帛行谈一谈价格,亦能压下几百贯。”

  也只能压几百贯,对于刘家来说,采购数量是很大,然而放在京城,往往一笔大型交易,其交易额便会达到十万贯甚至更多。总之,宋朝发展到今天,也不仅是刘梁村这样的贫困山村,同样造就了无数有钱人家。

  “刘有宁,若是你家能生产提花,又会节约很多钱。”

  刘昌郝采购了许多彩帛,绫罗绸缎,有印花的,有刺绣的,有提花的,提花的不多,但因为贵,却占了不小的比例。

  “这个再说,明年扩大甜瓜种植面积。”

  别看这次棉花引起无数人关注,但将人工与其他成本除掉,真心没有赚多少钱,其利润也远不及甜瓜。但也不能说棉花没好处,若是没棉花,上次朝廷不会那么重视,也不会很快派陈绎与石得一过来,自己多半会被花家收买的两个衙皂给活活打死。

  开始种红花草,又种麦子。

  两块田,一块一亩半,一块一亩,皆是用隋大郎带来的官尺丈量出来的。

  “施如此多肥料?”隋大郎惊讶地问。

  故化肥一二三打趴了农家肥。

  农家肥不发酵,肥力有限,有的还会带着病菌与病虫。发酵,太麻烦。

  并且按照标准施肥,那怕种麦子,都需要施数千斤有机肥,数量大,普通人家根本筹集不了这个数量,用钱买……一旦用钱买,其结果只有两个字,严重亏本。

  不但是肥料,刘昌郝还刻意打造了几个简易的人工打穴机,以便做到精准播种,但这是麦子唉,即便是精准(又叫精量)播种,想想一亩需多少粒种子吧。

  不但如此,之前还用了沼液浸种,现在哪家有沼池?

  隋大郎都看呆了。

  “隋郎君,故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