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农家
  隋大郎说道:“刘有宁,种籽碾破了。”

  “隋郎君,此三块地乃是记录之用,用手剥皮棉固然更干净,也不易损伤种籽,然未来推广,必是用此机械轧出棉籽,故此机械轧出的皮棉才是记录的真实皮棉产量。留种的,则是其他棉田,仅是第一年,足矣了。”

  “误差不多,非是弄虚作假吧。”

  “高郎君,此乃禀报官家与朝廷的产量,岂能有半点误差?”

  两人不好再劝了。

  随后到了纺线一环。

  混了少量丝线,这种纺车也可以不混,但混了生丝,数量不多,增加的成本不高,纺织时效率会更高,且棉线更结实好看。

  看着这台复杂的机械,以及超高的效率,隋大郎又说道:“此机械能否织丝与麻?”

  “改进后,能织。”

  “能否交给朝廷。”

  “我一直在犹豫,一旦此物推广,首先北方未来也会织棉布。”

  “北方为何不能织棉布?”

  “北方一旦织棉布,对许多南方百姓将会产生多大的冲击,特别是许多黎人部落,几乎是靠吉贝布谋生,一旦纺织,他们何去何从?”

  “一旦推广,种麻户与种葛户又何去何从?”

  “麻葛可以制纸。”

  “制纸都不行了,我已发明一种新式竹纸制作方法,将此法交给了一家造纸作坊坊主,明年开春便会试验之。一旦成功,将之推广,每张大纸成本可能只有五六文钱。”

  “竹纸虽贱,然易碎。”

  “我那种制竹纸方法所产竹纸,韧性虽不如麻葛纸,然亦不易碎之,能写,能印刷。”这也是刚解锁的技术,不过对造纸,刘昌郝不大感兴趣,便将它交给了吴坊主,让他按此法试验,看效果如何,若是好,则推广,若是有缺陷,则继续改进。

  “不易碎,能写字,能印刷,一大张成本只需五六文钱?”高孔目问。

  “五六文钱都是我高估的。”

  “你从何处得知此法?”

  “万物运行自有至理,摸到了就不难,与经义诗词无关。还是说正题,这两条还不是让我最犹豫的,最犹豫的乃是这些机械虽效率高,却比较复杂,其制作成本也比较高,一旦普及,必然会出现更多大作坊。”

  “一起变成大作坊生产,会有若干后果,因为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