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征丁
台上,都未必有顾客知道它的作用。

  “走,往下一家。”

  一行人赶向第二家店。

  路上,方波说:“刘小郎,吾将其拆开。”

  为什么一点燃就会响呢?不止是方波好奇,刘昌郝在刘梁村调试样品时,刘梁村的人也好奇。

  方波将它拆开,里面的构造十分简单,一根引线,沾着硝粉的纸,再沾上湿米浆,晒干就是引线。然后是筒子,筒子下面塞着黄泥,中间装药。刘昌郝也让庄木匠做了扯凳,宋朝的纸张比较贵,草纸却十分便宜,扯筒时,将草纸的一面涂上浆糊,就着扯凳,一层层裹紧。

  方波说的就是草纸。

  火药成本几何,他不大清楚,也不便问,不过他琢磨着,草纸同样在鞭炮成本里占据着不小的比例,于是他提了一个建议。

  “开封府境内有诸多造纸作坊,惠民河两岸亦有之。刘小郎,不如直接寻一作坊,进价更低廉。吾亦有一议,可让作坊造更厚纸张,纸成本益廉也。”

  “咦,此策甚妙。”刘昌郝抚手道。

  上次刘昌郝让朱三他们四人谈价格,一是新事物,二非除夕,虽感兴趣的人不少,多是要求代售,所以朱三他们没有谈拢多少交易,并且多是压着刘昌郝给的低价谈成的。

  现在刚刚开始,刘昌郝又购买了大量工具,如今能算出有多少利润,两批鞭炮造下来,毛利润不过五十缗钱左右,还没有将自家老人孩子的薪粮包括进去,否则利润会更低。

  其实利润还行,毕竟工具还在,不是一次性工具,主要的是开始,销量有限。

  若是将草纸成本压缩下去,再用硝石替代焰硝,自己提纯,净利率能达到可怕的30%。

  十几家店,分散于京城各处,送完了,也到了下午,几人陆续上船,顺便将第三批月季花插穗带回去。

  “能挣五十缗?”谢四娘先是欣喜,后是担忧。

  第二批鞭炮还没有做好,但快了,也就是在这十几天时间里,儿子便挣了六十多贯钱。可是儿子的花销却更厉害,几百贯几百贯地往下花,才是一个开始呢,后面还不知道会花多少钱。

  “阿娘,勿要担忧,中秋重阳数量少,至除夕鞭炮数量定会巨大,其时便有更多收益,明年不仅有鞭炮,又有甜瓜,后年又增添菊花,”刘昌郝安慰道。

  谢氏的心情刘昌郝是理解的,毕竟自己这种种植方式,谢氏同样未看过,村子里的非议也多少影响着谢氏,难熬的便是第一年,也未必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