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巡山(下)
��说法。连树都长不起来,活该后周的江山为宋取代。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郭威生活俭朴,殡葬简单,下葬后也就是将四周的黄土堆一堆,便是他的陵墓。

  这些黄土全是不能蓄水的砂土与风沙土,整个小陵山一直处于缺水状态,因此除了一些旱枣树外,余下的树木在郭威陵山上始终长不好,两者不在同一区域,土壤性质却是一样的。

  验证也很简单。

  他拿起铁锹开挖,这里土质松散,容易挖,一会挖出一个两米来深的小坑,忽然站在坑底举起拳头兴奋地吼了一声:“耶!”

  这一带全是土坡,与土壤深度无关,挖到坡底也没有石质层。主要是挖了两米多深后,他看到了湿润层,细沙微粒也消失了,成了真正的砂壤土。砂壤土虽漏水是“活土”,风沙土则是“半死土”,两者虽皆是漏水重的土质,却是天壤之别。

  这验证了他刚才的一个猜测,原先刘梁村这里的土质也不好,可是由于村民滥砍滥伐,导致土质进一步恶化,但底子也不是那么太恶劣。

  若是继续下去,会更恶劣。

  不但坡地,就连四周的山亦是如此,往后去,由于表层风沙化,加上风雨的作用,矮山变平,高山变矮,到时候这些坡地不用人力平整,也成了真正的平原地带,至于山,则会成为一个个孤零零的土岗子。但真到了那地步才叫糟糕透顶!

  “哥哥,”苗苗奇怪地看着刘昌郝。

  “苗苗,哥带汝去看山。”

  刘昌郝又抱着苗苗往山脚下走去。

  雨水将“山”的沙土搜刮下来,如刘昌郝所想的它们在自发地“平整化”,于山脚下形成一片平坦的山滩,宽窄不一,宽处能达到六七十米,窄处仅有数米宽。刘昌郝家四座土山下面的山滩宽度大约在三十来米。

  这一带不是风沙土,而是变成了碴砾质土壤,泥土里有大块大块的碴砾,很接近于“寸草不生”的僵土,即便刘昌郝祖母也不感兴趣了。

  边缘地带是一条山溪,这个山谷七大八小的一共有二十多条山溪,但大多数山溪是季节性山溪,也就是下雨或冰雪融化时,有一些溪水下来,平常呈干涸状态。

  这也是一条季节性山溪,但溪流量还可以,在各条山溪里能排进前十位,刘昌郝祖母想利用这条山溪建设一个山塘,若是成功,这里地势高,再建设一个小陡门,刘家几百亩旱地都能受益。

  结果费了九龙二虎之力,将山塘挖出来,溪水也引过来,但天好后,不久日蒸地漏,塘里的水全消失不见,令刘昌郝祖母懊恼不已。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