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马踏中原
  “我已询问过王奕将军,米尼枪可以射到两百步开外,成排往复的循环射击,敌军的骑兵战阵都必然溃败,军门为何不多造些,是因为太贵了吗?”

  “不错,米尼枪的造价的确很高,造一支米尼枪,顶得上十支燧发枪了。”

  “那也没什么舍不得的呀!就把燧发枪停下来,全力造米尼枪好了,哪怕只造出五百支,也能派上好大用处。”

  “贵只是一方面,关键是造不出那么多。”汪克凡说道:“有关米尼枪的设想,我很早就和王景他们提过,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现在搞出来的只有几个样品。这个东西完全是手工打造,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平均一个月只能造出来四五支吧。”

  “这么少?!”李云聪一愣,想了想说道:“多派些人手不行么?找些熟手工匠一起学,师傅带徒弟,会的人多了,造出来的米尼枪也越来越多。”

  “那也不行,米尼枪对工艺精度要求很高,一个工匠一个标准,造出来的枪还是没法用,靠人来堆的话,最少得先把游标卡尺造出来……”

  “游标卡尺……是什么东西?”李云聪如听天书。

  “一个量长度的工具,专测纤毫之差。”汪克凡言简意赅。

  滑膛枪说白了就是喷子,子弹只要比枪管细就能打出去,线膛枪的子弹却要非常精确地卡在膛线上,火药和枪管之间紧密地压在一起,差一点也不行……单凭手工操作,优秀的工匠可以造出一支合格的米尼枪,但是每支枪都要单配子弹,也就失去了实战意义。

  除此之外,米尼枪还有一些缺点,以及难以解决的技术难点。

  米尼枪和鸟铳、燧发枪一样,都是前装弹药,无法实现跪姿和卧姿装弹,装完弹药后,再用通条把火药子弹压实,一分钟内最多能打三枪,普通士兵能打两枪都算及格。

  手工制品和实验室产品差不多,在某些方面的精确度上做到极致,其他方面却有明显的短板,米尼枪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量产……汪克凡如果攒上三年五载,应该能凑出一百多支米尼枪,装备一百个火枪兵,但是在实战中没有太大的意义。

  想要实现米尼枪的量产化,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必须要有精密的机械加工能力,完善的质量控制,差不多要达到工业革命中期的科技水平……对汪克凡来说,米尼枪量产化是一个长远的攻关项目,五年、十年、二十年都无法实现也没关系,关键要给兵工厂提供一个方向,一个思路,通过研究米尼枪的量产化,产生其他的副产品,把兵工厂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一个档次。

  这一大套道理说下来,中间还夹杂着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