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儒者四心
部分的考题是《礼记》,这是出自《五典》,有道“士无衣冠,与何异”,这就是“礼”。</p>
“题目倒不是很难。不过,《礼记》向来不是科考的主流,如今选择这个做题目倒是有些奇异了。”</p>
杨纪心中暗暗诧异。</p>
《三经》《五典》的内容,杨纪早已熟记,自然不是问题。立即提笔书写起来。</p>
第一部分的考试虽然看起来只有能熟记硬背就可以,但是杨纪却知道,实质并不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形的考试分就是卷面的整洁和文字。</p>
杨纪以前在晋安城,没少听那些落榜“学子”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落是遗憾的议论此事。</p>
文科举的主考官对于文字笔法极其看重,这是私底下早就知道。所以杨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文字。</p>
沙沙~</p>
考场上一片沙沙的书写声,混夹着一些低低的呓语声,和过于紧张而低泣的声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记《三经》《五典》上的内容。</p>
有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强行记下了大量的经义文章,结果一看考题,根本不是自己记忆的那些,瞬间就崩溃了;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记忆很熟的文章,写到后面突然写不出来了,顿时冷汗涔涔,衣衫都湿了。</p>
这就是文科举,不管你平时付出多少的努力,大浪淘沙,只留下最后的三个人,才能荣登金榜。而其他大部分都注定是要淘汰的。</p>
杨纪同情的抬头看了一眼,很快就沉下心来,沉浸在科考之中。</p>
第二部分是“经义”。共有五段文字,全部都是截取《三经》《五典》上的内容。</p>
“君子之道五百,一言以蔽之,曰:‘儒者四心’。”问,什么是“儒者四心”?</p>
杨纪蘸了蘸墨,微吟不语。这句话其实不是《三经》《五典》上的内容,而是另一个人说的话。</p>
《三经》《五典》上有很多关于君子做人道理话,有人试图将它归纳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儒者四心”。</p>
历史上任何试图重新诠释《三经》《五典》的人大部分都被斥为异类,不被接受。但是这句话却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甚至连朝廷主流也同样认可,因为说出这句话的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乃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文圣�
“题目倒不是很难。不过,《礼记》向来不是科考的主流,如今选择这个做题目倒是有些奇异了。”</p>
杨纪心中暗暗诧异。</p>
《三经》《五典》的内容,杨纪早已熟记,自然不是问题。立即提笔书写起来。</p>
第一部分的考试虽然看起来只有能熟记硬背就可以,但是杨纪却知道,实质并不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形的考试分就是卷面的整洁和文字。</p>
杨纪以前在晋安城,没少听那些落榜“学子”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落是遗憾的议论此事。</p>
文科举的主考官对于文字笔法极其看重,这是私底下早就知道。所以杨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文字。</p>
沙沙~</p>
考场上一片沙沙的书写声,混夹着一些低低的呓语声,和过于紧张而低泣的声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记《三经》《五典》上的内容。</p>
有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强行记下了大量的经义文章,结果一看考题,根本不是自己记忆的那些,瞬间就崩溃了;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记忆很熟的文章,写到后面突然写不出来了,顿时冷汗涔涔,衣衫都湿了。</p>
这就是文科举,不管你平时付出多少的努力,大浪淘沙,只留下最后的三个人,才能荣登金榜。而其他大部分都注定是要淘汰的。</p>
杨纪同情的抬头看了一眼,很快就沉下心来,沉浸在科考之中。</p>
第二部分是“经义”。共有五段文字,全部都是截取《三经》《五典》上的内容。</p>
“君子之道五百,一言以蔽之,曰:‘儒者四心’。”问,什么是“儒者四心”?</p>
杨纪蘸了蘸墨,微吟不语。这句话其实不是《三经》《五典》上的内容,而是另一个人说的话。</p>
《三经》《五典》上有很多关于君子做人道理话,有人试图将它归纳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儒者四心”。</p>
历史上任何试图重新诠释《三经》《五典》的人大部分都被斥为异类,不被接受。但是这句话却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甚至连朝廷主流也同样认可,因为说出这句话的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乃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