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二章 咸阳乱局
且骄且愧。

  两人上了车,扶苏说:“恪,莫离那处有我去说,你还是宿在官舍!”

  李恪轻轻摇头:“此事不需要公子忧心。陛下用我,便不会以莫名远我。我又不是他生的,两人各取所需,又各有所求,何必非要同喜同恶?”

  “可我那几位王弟……”

  “他们?”李恪摇摇挂铃,催促沧海起行,“他们如何想,干我何事?”

  ……

  扶苏的府邸华美,梅园竹林,各据一方。

  他知道李恪喜竹,便挑了竹间雅舍给李恪暂居,夜风习习,翠竹涛涛,才一见,李恪就喜欢上了这儿。

  公输瑾随着辛凌去了主宅看两位皇孙了,一时半会休想回来,扶苏有些杂务要决,也去了正堂批奏理事。

  李恪一人无事,便让沧海去要了一堆空简,启窗闭户,开始构想河间事务的大体结构。

  提笔在手,经久不落。

  咸阳城的氛围比想象中更显得浮躁,眼见着歌舞生平,实则波云诡谲,叫人望不出深浅。

  李恪叹了口气,又喊沧海,让他把这些日咸阳的信报全取来一份份阅,越看,他的眉头锁得越紧。

  墨家掌握的消息比李恪心思的更热闹。

  张良他见了,项梁与范增,张耳和陈馀他不曾见,却也潜藏在这八百里昌盛当中。

  还有那从没见过面的孔鮒也来了,只在博士署中露了一面便不知踪影,就像一条暗藏起来的老蛇。

  一手促成焚书大事的儒家全无声响,zi fén书制下达后,百家哀唱,唯儒、墨不声。

  可墨家如今一体同心,李恪能凭着严苛的墨法与李遵的应对来管束门人,分作八脉,人心不齐的儒家又凭什么?

  他们在焚书制下的表现甚至比法吏还好,光咸阳城就有十七个法吏被查出私藏法家典籍,连坐、同罪,祸及弃市九十三人。

  【焚书,孔鮒,阴谋】……

  李恪在阴谋二字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在秦时绝无人能知晓意思的问号。

  他猜不出儒家是否真有阴谋。若是有,也猜不出阴谋何在。

  他提笔把字迹涂了,丢掉简,愣愣望着天上的月亮。

  法家和墨家的表现是正常的,谁也不会觉得疑惑。儒家的表现不正常,但始皇帝也没有明面上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