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五章 莫为与或使
��我那时方小,便已知道,学文是陈家出路,老庄乃我必生之求。”

  “你家中无财无势,我见你乡上也无豪门乡学,如何求学?”

  “我未傅籍,开不出通关验传,便在外黄一县四处求书,凡有书者,我请其食肉,借诵一夜,这便是我求学之路!”

  李恪诚心感慨说:“平君求学之心,我不及也。”

  “恪君学识之渊,学养之厚,我不及也!平身负乡梓宏愿,不敢须臾为人失望,今日若不是恪君大德,饮宴之上,我便已自裁谢罪了。”

  李恪苦笑:“何以至此……”

  “恪君,我读书不多,老庄之学深邃如海,越学,便越觉不通,但有一问,求教恪君。”

  “平君且说。”

  “一字曰,命!”

  李恪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天命,亦或非命?”

  命,是道家最深邃的课题。

  秦时百家起自贤达,传诸后人,凡显学之流,必有分歧。

  这里头最出名的自然是儒家八分,墨家三脉,不过这并不代表法家和道家一脉同心。

  法家有古法和新法之分,其中古法分为商君的法,申子的术和慎子的势,直到韩非一统三脉,新法成书,一家独大。

  但即便是现在,古法仍有信徒,尤其在旧秦之地,商君的法与韩非的法不分上下,至今各有信众。

  道家也是如此。

  道家自古好清谈寻根,个中差异便是命之一字,天命或非命,又称为莫为和或使。

  莫为以季真集其大成,起源自老子,推崇道无为,而天下有为;或使以接予统其思维,推崇天道有实,万物皆为天道附庸。

  说白了,他们讨论的就是宇宙中是否有最伟大的意志这个论题。

  这个论题不止道家在讨论,儒、墨、名、法,百家学说都在讨论,但都没有像道家讨论得如此深,分歧如此大。

  更何况道家还出了庄子这样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学论承自老子,却早已不止于老子。

  他老人家一生著书十万余字,最善设问,把莫为和或使批了个遍,一家也不站……

  所以道家也是三分,无为之莫为,有为之或使,还有何为之天道!

  像这样的学脉分歧,在苍居的时候慎行给李恪开着专题讲了一月,所以李恪知道,一家之言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