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修身之意
�细细解读,学子再结合此前的思考对校检验,如此才叫领会先贤,通达大道。

  正因如此,士子们解读先贤大都有迹可循,百家之中各有支脉,且随着世易时移,解读加深,各脉之间的分歧只会越来越大。例如儒家八脉、墨家三门,他们秉承共同的教材,在某些观点上却堪称南辕北辙,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慎行教学与大秦的传统完全不同。他不教字,不释义,只是一遍一遍地诵,然后让学生们听,让他们在大自然的喧哗中领会深意,连简都不许看上一眼。

  但他又不是纯粹的放养。《修身》一文共有四段,上下总计四百七十字,每次诵读,他都独有侧重。

  昨日他诵文八遍,最末一段又多诵三遍。于是到了晚上的时候,李恪心中只有最后一段文字,经慎行一点拨,就悟出了“造星”的道理。

  今日众人清早起学,他有了足够的时间,诵文整整十二遍,其中第一段他又另诵了五遍,总计达到十七遍。这一段比昨日的最后一段简短得多,说的是墨子对君子之本的讨论和思索。

  若这一段在第一课学,李恪必然会认为,墨子要求君子赤诚,坚持本心,为人处世应当不为外物所动。

  可他昨日先学了末段,如今倒过来印证文首,却偏从中读出了一种怪味,那是一种“我谨守着心底的童贞,带着面具在人世行走”的荒诞感。

  李恪恍然惊觉,抬起头疑惑地望向慎行。

  这个老人究竟在想些什么?

  李恪几乎可以肯定,《修身》一文在墨家,乃至于只在赵墨一脉中的解读都不该是他现在所理解的。

  墨子是墨家唯一的信仰,哪怕是造神,墨家也会把墨子塑造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圣人,而不是为了发扬墨家,藏住自己心底的坚持去迎合世人的功利之徒!

  但慎行似乎不在意他如此曲解,或者说,慎行有意让他产生这样的解读。

  读文不从首,经义全不同!

  李恪隐约觉得,慎行不想他对墨子产生崇拜的情绪,亦或是,这种观点本就是慎行对墨子不能宣之于口的本心解读?

  “恪,研学之时,心思何事?”

  憨夫悄悄捅了捅李恪的腰眼。

  李恪打了个激灵,眼神凝集,望向慎行。

  他突然想通了一些事,一下子脱口而出:“君子,贵乎于本心。墨子之欲乃在使机关伟学广传于天下,故先扬名,后立学,终使墨家兴盛,世人刮目。墨子的心中只有志愿,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