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覆灭之局
  獏行的背面,也就是在治水之阴的某片山坳,墨者们临时搭起了十几座小棚。

  这里既是本次守卫战的指挥所,也是夜间粮秣过河以后,用作临时堆放与进一步加工饔飧的地方。

  这一战,苦酒里的筹备远比田吏全所看到得复杂得多。

  乡里们全员尽出,少吏们和旦带着一部分男人冲在前头,辛府隶臣则带着另一部分趁着夜色潜出,借用武里辛氏的通商渠道去往临治亭采买粮秣药材,或往句注军市购买精壮战奴。

  此外还有剩下的女人和行动不便的人手,他们既要留在里中制造出“反对的只是一部分头脑发热的男人”这样的祥和气氛,又要及时把买来的粮秣加工成容易烹制的饼坯,还要在输粮的时候运下伤员,裹伤治疗。

  这个过程需要海量的金钱,乡里们虽尽力筹措了一部分,但毕竟杯水车薪,总数的八成依旧被摊派在严氏和辛童贾的头上。

  没有人口出怨言。

  獏行是无可替代的,对李恪和墨家而言如此,对整个苦酒里而言,也是如此。

  而作为这个计划的设计者,吕雉从代表严氏参与商议的那一刻起,就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整个“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幕后黑手。

  非暴力不合作,这个拗口而生僻的名词是李恪通过憨夫带给严氏的。

  他的意见是动员乡里保护獏行,制造情势,叫对手知难而退。

  但过程中必须有所克制,绝不能让乡里被打上暴民的标签,让楼烦县的恶人们找到动用句注塞守军的理由。

  甚至真到了避无可避的关头,乡里们完全可以撤出獏行,保命为先。

  然而……毕竟当时正处在逃难初期,李恪心绪难平,以至于过分高估了秦人的斗争经验,尤其是这种假借暴力,却绝不使用暴力的“虚张声势”。

  没人能看懂他的意见,直到吕雉代表严氏出现在众人眼前。

  吕雉不通军略,精擅人心,恰好李恪的思路也不是一场正经的军谋,而是某种心理战术的变种。

  双方一拍即合。

  吕雉以秦人的眼光对李恪的意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首先,乡里们必须被发动起来,因为官员有牧民职责,若是当地黔首大批暴动,属地官吏难辞其咎。

  其次,乡里们不能全被发动起来,因为遇上小规模的暴动,官吏会下意识想要隐瞒,而若是辖下皆反,他们即便隐瞒也没有任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