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景和帝的谋划(一更)
�重点其实是放在了两个月后给林文仕的圣旨上。

  林文仕是景和七年的状元,如今三年将过,他这阳晋县知县的任期也将要到了。

  原先景和帝还在想等林文仕任期到了,要怎么安排他,只是这几年来,让景和帝下定决定,要将人调回京来。

  ***

  这几年,景和帝看到的奏折里关于林文仕在任上的政绩颇丰。

  先是石碌。

  石碌是景和七年,时任阳晋县知县的钟萃玟托云慕琤带进京来的。

  在他见到石碌之前,麦收就已经结束了,景和帝也是从云慕琤口中得知,有了这石碌,麦子脱粒会轻松得多。之后,钟萃玟便到了任期,被他调往怀安府,而林文仕,则是被他调往阳晋县,担任新的知县。

  有了石碌,百姓们麦收的速度便能加快几天,这几天看起来虽然不起眼,但慢了一步,却是可能让百姓的辛劳、口粮作废。

  而后是火炕。

  其实火炕说起来,倒也没有太过重要,毕竟冬日并不是没了火炕就过不下去的,只是有了火炕,会让百姓更好过而已。

  之后是棉花。

  这种未曾耳闻的东西,景和帝同样听说过,同样是云慕琤递的信儿。

  只是那次只有信,没有实物,景和帝看着云慕琤在心里大夸特夸,也只是因为对云慕琤的了解,才没有怀疑他话里的虚假性。

  景和帝期待了许久,终于看到了棉花的实物。

  他将处理棉花的方法交给宫人,让他们做出了棉衣,穿在身上果真觉得既轻便又暖和。只可惜,林文仕送来的棉花实在是太少了,他只好按着林文仕在奏折里说的,命人将棉花的种子处理妥当,到了春天交给了皇庄的老农去种植。据说棉花长势不错,估计今年,最少也能让太后和钟皇后、小太子云兴琪穿上棉衣。

  林文仕的奏折里也提到,他正在努力让阳晋县的百姓都能穿上棉花做的棉衣棉鞋,用上棉花做的被褥,景和帝也很是期待,只是他的期待,是对全大禹来讲。

  景和帝心里,已经将棉花记在了小本本上,只等着阳晋县的棉花种的多了,他便命其他县也慢慢种植棉花。

  最后是私塾。

  私塾起先只是在林文仕的家乡大林村建的,后来被众多里正抗议,才渐渐地在众多村子里也都建了。

  对于这件事,景和帝是十分赞同的。

  大禹要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