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二王回京
��却不能受,只能守着臣下礼仪。
是以,他们坐上了墩子,仿佛觉得墩子之上满是尖刺,让人坐不安。可是他们端正着身躯,一副感念皇恩的表情。
见到庸王和悯王坐下,景兴帝关意地问道:两位皇兄这一路跋涉,想必也是辛苦。倒不用急着进宫,待先帝七七祭奠之后,朕会在重华殿设个家宴,给两年皇兄洗尘接风。当此之际,只能委屈两位皇兄了。
皇上厚意,臣等感念甚深。况且王府中事,还有府中长史在打理。一别多年,如今回到京兆,臣等自然要来拜见皇上,给皇上请安
这一番圆润的说话,出自悯王之后。若是此刻有大臣在场,他们很难置信,当年骄矜自傲的三皇子,会是如今的谨小慎微。
庸王也随即说话了,他的话语,和悯王说的差不多。都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对皇上恭敬,第一时间进宫来给皇上请安。
此番,我们皇兄弟得见,却是为了先帝的七七祭奠。虽则骨肉相聚,却总让朕更为挂念先帝在听完两人的话语后,景兴帝说话了,语气颇为寥落。
皇上请节哀庸王两人忙不迭劝慰道,将为人臣子的恭敬表现得十足,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若论掩饰真正情绪的功夫,这天下,没有多少个人能比皇家之人更了得。
或许是这两个人的表现,让景兴帝十分满意。随即,景兴帝语气中的寥落散了去,问起了两人一路上的情况,将对兄长的关怀、对臣下的体恤,表现无遗。
一时间,紫宸殿内气氛和融,兄恭弟和,似乎在向内侍宫女展示着,皇家也有骨肉亲情,好像他们一直是好兄弟一样,仿佛早几年的争斗不曾存在。
内侍和宫女们,只是静默恭敬地低着头,紫宸殿中的和融,他们是无所感的。
庸王和悯王回到京兆之后,没有几天,先帝的七七祭奠之礼,就开始了。皇家的祭奠,是有太常寺和礼部负责的,尤其是先帝的七七祭奠,太常寺和礼部的官员更加审慎,早就将相关的细节打点妥当了。
尤其是有庸王和悯王两位王爷回到京兆致祭,礼部的官员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在祭奠之上出现什么问题。
须知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礼仪的程序虽然做到极为细致,可是谁也不知道,当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止是礼部官员无比紧张,韦景曜和沈华善等顾命大臣,也是无比谨慎。庸王和悯王回京致祭,这在他们看来,是大可不必的,然而,他们两王还是如期回到了京兆。
帝心难测,这�
是以,他们坐上了墩子,仿佛觉得墩子之上满是尖刺,让人坐不安。可是他们端正着身躯,一副感念皇恩的表情。
见到庸王和悯王坐下,景兴帝关意地问道:两位皇兄这一路跋涉,想必也是辛苦。倒不用急着进宫,待先帝七七祭奠之后,朕会在重华殿设个家宴,给两年皇兄洗尘接风。当此之际,只能委屈两位皇兄了。
皇上厚意,臣等感念甚深。况且王府中事,还有府中长史在打理。一别多年,如今回到京兆,臣等自然要来拜见皇上,给皇上请安
这一番圆润的说话,出自悯王之后。若是此刻有大臣在场,他们很难置信,当年骄矜自傲的三皇子,会是如今的谨小慎微。
庸王也随即说话了,他的话语,和悯王说的差不多。都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对皇上恭敬,第一时间进宫来给皇上请安。
此番,我们皇兄弟得见,却是为了先帝的七七祭奠。虽则骨肉相聚,却总让朕更为挂念先帝在听完两人的话语后,景兴帝说话了,语气颇为寥落。
皇上请节哀庸王两人忙不迭劝慰道,将为人臣子的恭敬表现得十足,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若论掩饰真正情绪的功夫,这天下,没有多少个人能比皇家之人更了得。
或许是这两个人的表现,让景兴帝十分满意。随即,景兴帝语气中的寥落散了去,问起了两人一路上的情况,将对兄长的关怀、对臣下的体恤,表现无遗。
一时间,紫宸殿内气氛和融,兄恭弟和,似乎在向内侍宫女展示着,皇家也有骨肉亲情,好像他们一直是好兄弟一样,仿佛早几年的争斗不曾存在。
内侍和宫女们,只是静默恭敬地低着头,紫宸殿中的和融,他们是无所感的。
庸王和悯王回到京兆之后,没有几天,先帝的七七祭奠之礼,就开始了。皇家的祭奠,是有太常寺和礼部负责的,尤其是先帝的七七祭奠,太常寺和礼部的官员更加审慎,早就将相关的细节打点妥当了。
尤其是有庸王和悯王两位王爷回到京兆致祭,礼部的官员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在祭奠之上出现什么问题。
须知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礼仪的程序虽然做到极为细致,可是谁也不知道,当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止是礼部官员无比紧张,韦景曜和沈华善等顾命大臣,也是无比谨慎。庸王和悯王回京致祭,这在他们看来,是大可不必的,然而,他们两王还是如期回到了京兆。
帝心难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