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不教双眼识玄都
��亦知道自己不是朱家的子孙。更不知如何自处。

  他心中伤感,戚戚之情,王氏亦能感觉到。

  当时即使有抛弃他的心思,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早就将对方视如己出了。

  周元亮默然而退,第二日终于做了决定,说要外出游学。

  王氏心里知道留不住,也随他去了。

  周元亮孑然一身出了朱家,只感觉天地茫茫,无一可容身之处。

  他想到了那座山,山上那个道人。

  到底他是有根性的人物,心中隐约知晓恐怕那道人跟自家干系不小。

  他读书过目不忘,仔细回忆那山情景,以及山中草木,对应从前见过的荒经,发现那山极有可能是五台山,起初又叫做太乙山。

  只是这一路千山万水,他不过十二三岁,要去那里,可谓艰难险阻。

  他心中不免道:“亦未必是那里,怎么能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就千山万水而去。

  心中另外一个声音道:“你已经破家出门,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回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他长在蜀中,当然耳濡目染下,知道大儒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故事。

  那篇文章讲道:蜀中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能凭借什么去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蜀国边境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没有到南海,穷和尚却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周元亮此去即使找不到那位道人,但是一路游历过去,行万里路,对胸中见识岂无增长。

  他心念及此,豪情顿生,不禁折下一根树枝,在前面一处空地写到:

  孩儿此去别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虽然是前人旧作,却符合他此时此刻心境。

  此事在后世亦广为赞颂,直到将来,周元亮被誉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