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阴差阳错
大,即便公子燕、王硕已然离去,晋王亦不会告知质子府,势必拖至战事爆发,晋王方才能告知于我等,如此一来,便看此子命数如何了。”

  “既如此,我家世子可有生机。”何宽焦急追问。

  “有,公子燕乃随军郎中,且身怀武艺,倘若置于大营之内,生机甚多。不过老夫以为,应即刻休书一封告知塞骞,塞骞现在孙国,一时难有消息,倘若公子燕走脱,仍需御客接应,方能逃出生天。”

  伍算料定,百里燕如果遵从计划,就一定会出逃,而且应该从边境地区出逃,这样一来,被晋国抓住的机会小得多。但是流落异地,必须得有人帮一把,塞骞和分散各地的御客,恰好此事能帮得上。

  不过伍算绝没料到,他让何宽密函一封藏于袖口之内,最终却落到王硕手中,如今百里燕随军出征,伍算认定已经依计行事,种种巧合纠缠一起,为此后事态发展,埋下了巨大变数。

  百里燕随军出征,沿途陆续有骑兵归建,少则五百,多则一两千,所有骑兵都备有两匹战马,也就是说,一个人轮换骑两匹战马。

  如果只有一匹马,几千几万人的列队骑兵走驰道,大队常行军日行八九十里(这里两里,以宋尺为准,约为0.9公里,八十里约三十六公里),快些能达到一百二、一百三十里一日,强袭能走一百五十六十里,但连续强袭数日乃至十数日,马会受伤掉膘,一两月都恢复不了,严重的马会跑死。【注解1】

  如果是两匹马轮流换乘,中间不休息,都是马上吃喝拉撒,一天常行军则至少两百多里。而后连续行军五天,修整半天,而后再上路,如此循环往复,从平汤城前往咸国边境单骑常行军需要一月,如今不到二十日便抵达北军大营,如果是强行军,应该十五天就能抵达。

  【注解1】:关于行军速度,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驰道,二是普通道路,三是非道路的野外机动。非道路野外机动又分平原、草原、丘陵、农田、山林等等。骑兵结队走驰道,无法像在广大草原、平原上大队展开集群奔袭,因此速度受到很大制约。如果是小队走驰道行径,自然可以快速奔袭。

  同时受到马匹喂料和休整宿营的耗时影响,每天的行径速度是相当有限的。《三国演义》中一日奔袭三百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是罗贯中在明朝写东汉末年的事,罗贯中是不知道三国时期汉朝肚量衡的,其次明朝的一里与今日相当略少,三百里大致为一百四十五公里,现如今最好的阿拉伯马,耐力赛也泡不到一百四十五公里,九十年代解放军马匹测试,中国本土马匹每天急速奔袭,最快也就八十公里是个极限。

  明朝时期的中原马种已经严重退化,一匹马不换马情况下,难以达到每天两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