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虽然卫国近些年没再承办过会盟,但是再担起这个活计也不会显得仓促,戚邑是卫国除了帝丘之外最繁华的城池,交通便利水陆畅通,西边隔河和三晋毗邻,东边就是齐鲁大地,北边是燕蓟,南边是宋曹,在卫国那么多城池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方便,去哪儿都特别省事儿,所以以前没少承办会盟这种事情。

  这里去别处省事儿,反过来其他各国来这儿也不事儿,会盟就得找个大家伙都方便的地方,纵观天下,最好的地方就是卫宋一带。

  自商周以来,诸侯国有什么争端都喜欢拉上一群小伙伴会盟来解决问题,即便没有什么大事儿,为了联络感情也时不时举行个会盟见见面。

  ——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时而会,不协而盟。

  后来烽烟四起战火连绵,诸侯争霸不休,同样用会盟来敲定自个儿霸主的地位,美名曰:为了和平。

  从春秋初年晋国称霸中原开始,之后不到百年时间,卫国就承办了快二十次的会盟,其中有一半都在戚邑,每次会盟都重新布置实在太麻烦,所以戚邑城外几百年前就筑起了会盟台,占地面积极广,容纳万人也绰绰有余。

  没办法,谁家来会盟都不会空着手来,当然更不想空着手走,卫国国力弱小,在夹缝中苟延残喘,除了被周边国家剥削其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能保住多少地盘算多少。

  帝丘和戚邑相距不远,卫霁他们当天出发就能到,秦国要从魏国借道,花的时间要长些,等他们过来,赵侯已经在戚邑等候多日了。

  如果不是秦国把晋阳夺去,他说什么也不会同意和秦公会盟,西陲之地的偏僻小国还想参与中原会盟,做梦呢?

  现在他形势不如人,偏偏魏王不顾大局只在旁边看热闹,早知如此他当初就该把魏罃杀了一了百了,先把魏国吞了然后再进军中原。

  昔年晋国六卿理政,最后只有他们三家尚存,当时魏国内乱,如果不是他和韩侯的意见相悖,现在哪里还有魏国说话的地方。

  赵侯心里憋着火气,来到戚邑后便闭门不出,卫公也不管那么多,他只负责给秦赵两国提供会盟的地盘,其他的事情他们自己解决。

  从前的卫国面对各个诸侯国的压迫只能受着,他卫不逝可没那么好脾气,正好秦公马上就要过来,赵侯如果真要在他的地盘上放肆……等秦公过来他们再算账,谁身边还每个能打的了?

  国君轻易不能离开国都,卫公平时没有机会带着儿子和弟弟出来,正好这次会盟选在了戚邑,于是便亲自过来看看这将来要封给宝贝弟弟的城邑这些年变成了什么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