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章:斗阵
r />
  从吴亮等庄丁口中,陈宪了解到,笠帽对于远距离的抛射箭矢有着非常好的防护效果,主要用来防御流矢。

  仔细观察过这种斗笠之后,一下子解决了陈宪心中的一个疑惑。

  按照历史记载,戚家军的披甲率并没有百分之百,倭寇当中不可能连弓箭都没有,一场几千人的战斗,戚家军还是处在进攻角色上,倭寇弓手随便抛射几次,戚家军也绝不止损失几个人这么简单。

  实验过斗笠对箭矢的防护力后,陈宪便明白了原因。

  杨家庄丁使用的斗笠都是由一毫米以上的竹片多层编织,中间夹着一层油布,让斗笠能当雨伞用,斗笠下面还缀着一层厚麻布,在斗笠中部和头接触的中间部位,用铆钉镶嵌着一层铁皮。

  陈宪用弓箭对这种斗笠做了试射实验,对于八十镑的硬弓直射,除了中间镶嵌铁皮的部位,帽檐部位的竹编加麻布,很轻易就会被射穿,但如果采取四十五度的射角,竹编层加上厚麻布就勉强能挡住弓箭的射击。

  这种斗笠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的宽檐远离士兵身体,即使帽檐被射穿,箭矢也要穿透帽檐很长一段,才能接触到人体。

  试验后不难得出结论,在面对远距离抛射时,这种竹编的宽檐斗笠有着相当不错的防护力。

  难怪宋、明军队都喜欢装备笠帽,这东西确实是价廉物美。

  了解到这一点后,陈宪立即给自己的学徒们装备上了这种看上去很low的军帽。

  十多秒后,鸳鸯阵快速稳健的小跑过了四十米的距离。

  在四十米距离上,方阵前排的六个弓手压低弓箭,开始直射,而在鸳鸯阵中,藤牌手也从身后抽出短枪,向着对面方阵抛射。

  虽然只有一根标枪,但标枪这东西对人的威慑力远比弓箭更大,即使藤牌手扔出去的标枪并没有枪头,也让弓箭手们忍不住盯着了标枪,随时准备躲闪,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拖慢了弓箭手的射速,也降低了准头。

  两轮直射之后,鸳鸯阵已经逼近到二十米以内,弓手们不得不撤退,他们转身从身后刀牌手和长枪手列阵的间隙中退到了后排。

  这两轮直射,有一小半偏离了目标,有一大半打在了鸳鸯阵前排的披甲队长身上或者是两个盾牌手的盾牌上,只有两只箭突破了前排防线,其中一支穿过鸳鸯阵松散的队形间隙,落在空处,只有一只擦到了一个枪手的胳膊,箭头上裹着石灰粉的小布包给这个抢手胳膊上留下了一个白点。

  按照陈宪制定的演习规定,这样的箭伤属于轻伤,不用退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