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开工
�窄,变成一个大烟囱通向墙外。

  点燃炉火前,陈宪将采购的生铁板和灌钢板密密麻麻的铺在焖烧炉中。

  在委托杨家商队采购铁料时,陈宪特别嘱咐过,所有铁料只要木炭炼的,不要石炭炼的。

  听他这么说,商队的吴管事,也就是吴亮的大哥还夸赞陈宪懂行,因为杨家自己的铁匠铺子采购一些好铁料时,也都不要石炭炼的。

  不要石炭,也就是煤炭练的铁料,道理很简单,这个时代用来炼铁的煤,都没有经过炼焦处理,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磷,在炼铁过程中,硫磷这两种有害元素会进入铁中,降低铁的品质。

  对于这个时代的铁匠也知道煤炼铁的坏处,陈宪有些意外,因为按照历史记载,自宋朝开始,在中原地区,煤炭逐渐取代了木炭成为炼铁的燃料,他还以为古人不知道用煤直接炼铁的坏处。

  不过仔细一想,倒也不奇怪。

  煤炭不经过炼焦,直接炼铁,会将其中所含的硫磷注入到炼出来的铁中,增加铁的热脆性和冷脆性。

  所谓热脆,是指当钢铁中硫含量超标后,随着温度升高,钢铁的脆性增加。

  冷脆则相反,当钢铁中磷超标时,随着温度降低,钢铁脆性增加。

  冷脆倒还罢了,铁匠比较难以发现,但热脆性增加对于铁匠来说,感觉会非常明显。

  铁匠打铁,就是个热锻过程,如果铁中硫含量太高,烧红的铁料就会变得很脆,在锻打的过程中,很容易开裂甚至碎掉。

  所以,如果一个铁匠同时用过炭炼铁和煤炼铁加工,他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区别,并形成经验。

  宋朝就是这样一个从炭炼铁到煤炼铁的过渡时期,所以这个时代的铁匠知道炭炼铁比煤炼铁更好,并不奇怪,反而是后世明清时期的中原铁匠,只能用煤炼铁,没有炭炼铁可用,很可能就无法知道炭炼铁和煤炼铁的优劣。

  至于为什么明明炭炼铁的质量比煤炼铁更好,中国的炼铁还要从炭炼铁向煤炼铁过度,就更容易解释了。

  根据历史记载,宋朝时期,中国的铜、铁产量达到了高峰,铁产量的最高峰出现在北宋元丰年间,高达两万吨。

  铜产量的最高峰出现在北宋熙宁年间,高峰产量高达近一万三千吨,这个产量甚至超过了1800年全球的铜产量,也超过了1952新中国的铜产量。

  如此大的产量,让矿区附近的森林都被砍伐殆尽,所以,从11世纪开始,北宋的冶炼业就开始用煤炭代替木炭来冶炼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