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四章:水泥过剩
msp;这两种方法都能让水泥储存数年不坏,但无论木桶还是铁桶,本身都是有不底的成本的,所以当水泥大量积压,木桶不足的时候,库房中积压散装的水泥一旦遭受阴雨天气,就会造成水泥的大量损失,水泥厂主们难免血本无归。
而这些工厂主大多数都是刚刚退休,从陈宪手里接过了大量水泥工厂的前官员。
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那陈宪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所以,陈宪必须要尽快解决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个时代的水泥的单价虽然远比后世要高的多,但本身重量大,运输成本高,并不适合进行长途贩运,最好是就近消化。
为了消化这些水泥,陈宪不得不让各地方政府,加大对道路和水力设施的修建。
实际上,用不着陈宪去推动,他只是让人在东海报写了一篇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帮助水泥厂主们消化产能,又能造福地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各地的水泥厂主就开始自发地推动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
此时整个东海王国,除了青岛,天津,苏州等一些商业发达的沿海城市之外,大部分地方都是保民党和其他官僚派党派,占有绝对的优势的,所以这些退休官员们推动起地方基础建设来,相当的顺利。
但是,这个时代的政府财力其实是很弱的,地方税款上缴国库之后,地方剩余的税款,在维持政府运转之后,就所剩不多了,所谓基础建设,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还不如陈宪通过报纸和政策补贴鼓励普通百姓用水泥和砖瓦建房来的更有效果。
别说地方政府,就算是东海王国的国库,在吞金的基础建设面前,也是有些力不从心。
以前建设棱堡,那是军国大事,陈宪征调工人和物资时,都不考虑成本,各地水泥厂低价甚至是无偿供应,征调工人,只给管饭。
此时各地修建基础设施,自然不能用修建军事设施的办法来办,陈宪也不可能将无偿征调物资和工人的权利交给地方政府。
就算他给了,地方政府也不一定敢用,因为用了很可能就会失去大批的选票。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陈宪又不得不想其他办法。
陈宪决定将造船厂对本国海商开放,出售盖伦船,来获得一部分资金。
将盖伦船出售给海商,除了能获得资金,也能进一步促进海洋贸易。
而贸易的繁荣自然也能带来更多的税收。
以前,�
而这些工厂主大多数都是刚刚退休,从陈宪手里接过了大量水泥工厂的前官员。
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那陈宪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所以,陈宪必须要尽快解决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个时代的水泥的单价虽然远比后世要高的多,但本身重量大,运输成本高,并不适合进行长途贩运,最好是就近消化。
为了消化这些水泥,陈宪不得不让各地方政府,加大对道路和水力设施的修建。
实际上,用不着陈宪去推动,他只是让人在东海报写了一篇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帮助水泥厂主们消化产能,又能造福地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各地的水泥厂主就开始自发地推动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
此时整个东海王国,除了青岛,天津,苏州等一些商业发达的沿海城市之外,大部分地方都是保民党和其他官僚派党派,占有绝对的优势的,所以这些退休官员们推动起地方基础建设来,相当的顺利。
但是,这个时代的政府财力其实是很弱的,地方税款上缴国库之后,地方剩余的税款,在维持政府运转之后,就所剩不多了,所谓基础建设,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还不如陈宪通过报纸和政策补贴鼓励普通百姓用水泥和砖瓦建房来的更有效果。
别说地方政府,就算是东海王国的国库,在吞金的基础建设面前,也是有些力不从心。
以前建设棱堡,那是军国大事,陈宪征调工人和物资时,都不考虑成本,各地水泥厂低价甚至是无偿供应,征调工人,只给管饭。
此时各地修建基础设施,自然不能用修建军事设施的办法来办,陈宪也不可能将无偿征调物资和工人的权利交给地方政府。
就算他给了,地方政府也不一定敢用,因为用了很可能就会失去大批的选票。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陈宪又不得不想其他办法。
陈宪决定将造船厂对本国海商开放,出售盖伦船,来获得一部分资金。
将盖伦船出售给海商,除了能获得资金,也能进一步促进海洋贸易。
而贸易的繁荣自然也能带来更多的税收。
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