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六章:炮声初鸣
,这不符合常理啊!
等到他真的接触到这种前装炮之后,他才发现,大炮比火枪射速更快,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前装火枪和前装火炮的发射原理和过程其实几乎是一样的。
都是首先清理枪管,接下来装入火药,墩实,然后火枪要在外部药池里倒入引火药,火炮需要炮手用长针通过引火口刺破炮管里的火药包,接着在引火口中倒入火药。
最后,火枪搬动枪机挂上簧片,准备好激发,火炮则由主炮手拿着火绳,等待点火。
你看,双方的过程步骤几乎是一样的,但火炮远比火枪大,怎么可能火炮比火枪的发射速度还快呢?
这么想的人,其实都忽略了操作火炮和火枪的人数。
一个火炮往往需要三到五个人同时操作,这几个人分工合作,等于是将火炮的发射过程分成几段,齐头并进,时间自然缩短。
而火枪却没办法多人分工,只能一个人从头到尾的去完成所有的步骤。
这就跟同长的两段路,一段路好修,但只有一个工程队修建,另外一段路难修,但有四五个工程队在不懂地方同时开工,最后将分段工程合拢,谁快谁满,自然是一目了然。
当然一分钟十发是拿破仑手下精锐炮兵的极限速度,陈宪手下这些训练了几个月的炮兵当然做不到,但一分钟五六发左右却并不难做到。
五门炮,每门十秒一发,这在对面听来,简直就是连珠炮。
这些炮弹被炮管以不到10°的小仰角射出,低平的弹道在对面军阵中划出一道道地狱般的线段!
说道仰角,陈宪以前看历史资料,国内明末资料中,总说红衣大炮一炮糜烂数十里,但在国外的资料中,即使是拿破仑时代,火炮的有效射程也不过一千多米,似乎是中国史料吹了大牛。
但实际上夸张的成分肯定是有的,但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拿破仑时代火炮的发射仰角很小,一般都在十度以内,而明末时期,人们并不懂得弹道学,为了追求射程,往往采取二三十度的大仰角,相同的大炮,相同的炮口初速度,采取不同仰角,往往会取得相差数倍的射程。
低平仰角的好处就是可以取得低平的弹道轨迹,也就是让炮弹在可以杀伤人员的高度运行的距离更长。
一门大炮采取三十五度的大仰角,也许可以打到十里之外,但高抛的弹道让其杀伤范围几乎就缩短成了一个点。
而同样一门大炮,如果采取五度的低平仰角,其射出的炮弹,在两米�
等到他真的接触到这种前装炮之后,他才发现,大炮比火枪射速更快,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前装火枪和前装火炮的发射原理和过程其实几乎是一样的。
都是首先清理枪管,接下来装入火药,墩实,然后火枪要在外部药池里倒入引火药,火炮需要炮手用长针通过引火口刺破炮管里的火药包,接着在引火口中倒入火药。
最后,火枪搬动枪机挂上簧片,准备好激发,火炮则由主炮手拿着火绳,等待点火。
你看,双方的过程步骤几乎是一样的,但火炮远比火枪大,怎么可能火炮比火枪的发射速度还快呢?
这么想的人,其实都忽略了操作火炮和火枪的人数。
一个火炮往往需要三到五个人同时操作,这几个人分工合作,等于是将火炮的发射过程分成几段,齐头并进,时间自然缩短。
而火枪却没办法多人分工,只能一个人从头到尾的去完成所有的步骤。
这就跟同长的两段路,一段路好修,但只有一个工程队修建,另外一段路难修,但有四五个工程队在不懂地方同时开工,最后将分段工程合拢,谁快谁满,自然是一目了然。
当然一分钟十发是拿破仑手下精锐炮兵的极限速度,陈宪手下这些训练了几个月的炮兵当然做不到,但一分钟五六发左右却并不难做到。
五门炮,每门十秒一发,这在对面听来,简直就是连珠炮。
这些炮弹被炮管以不到10°的小仰角射出,低平的弹道在对面军阵中划出一道道地狱般的线段!
说道仰角,陈宪以前看历史资料,国内明末资料中,总说红衣大炮一炮糜烂数十里,但在国外的资料中,即使是拿破仑时代,火炮的有效射程也不过一千多米,似乎是中国史料吹了大牛。
但实际上夸张的成分肯定是有的,但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拿破仑时代火炮的发射仰角很小,一般都在十度以内,而明末时期,人们并不懂得弹道学,为了追求射程,往往采取二三十度的大仰角,相同的大炮,相同的炮口初速度,采取不同仰角,往往会取得相差数倍的射程。
低平仰角的好处就是可以取得低平的弹道轨迹,也就是让炮弹在可以杀伤人员的高度运行的距离更长。
一门大炮采取三十五度的大仰角,也许可以打到十里之外,但高抛的弹道让其杀伤范围几乎就缩短成了一个点。
而同样一门大炮,如果采取五度的低平仰角,其射出的炮弹,在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