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二章:波特兰水泥
msp;陈宪设计的这种仓窑的好处是,内部空气流通顺畅,再有鼓风设备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较高的炉温,而炉温正是生产水泥的关键因素之一。

  制造水泥,有三大关键因素,第一,炉温,第二原料配比,第三原料的粉碎。

  在粉碎方面,陈宪没想到什么好办法,以他手中的技术积累,粉碎机,球磨机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东西。

  无奈之下,他只能采用最原始的粉碎工具,水碓和碾槽。

  所谓水碓其实就是水力重锤,只是重锤下面不是铁砧,而是类似捣蒜窝一样的碓窝,将材料填充到碓窝里,铁锤在水力的作用下,不断的抬起、砸下,将碓窝里的材料砸碎。

  水碓砸碎的材料再转移到碾槽中继续加工。

  为了方便利用水轮机,陈宪采用了环形碾槽。

  他利用铸造的锥齿轮,将水轮产生的旋转方向从横向旋转变为竖向,利用竖直的转轴带动碾子,顺着一个环形的碾槽周而复始的滚动碾压,最终将材料碾压成很细的粉末。

  粉碎后的石灰石和黏土以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制作成泥条,然后又将泥条切割成大小均匀的泥块。

  将这些切割好的泥块装入料箱中,先放在炉子上层烘干预热。

  预热后的原料被连同料箱一起转移到下层再次加热,一般来说,只有三米以下的料箱才能被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三米以上的料箱无法被加热到足够的温度,只能用来当做预热区。

  这种窑炉生产效率不高,只能一窑一窑的加工,加工结束后,鼓风设备继续吹入冷空气,将炉温冷却下来,进行取料,移箱,装料工作。

  煅烧后的材料,再次经过粉碎,加入石膏粉混合后,就是波特兰水泥了。

  水泥生产中,原材料的配比也非常重要,配比不合理,就会生产处劣质水泥。

  不幸的是在这位网络写手粗略的资料中,并没有具体的水泥原材料配比数据。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份描述水泥发展史的材料中有提到,波特兰水泥最初被发明时,质量很不稳定,在后续的改进中,发现是由于材料配比不合理,当水泥材料配比中石灰石的成分太多,导致煅烧后的水泥中如果含有石灰石的成分,得到的水泥就容易开裂。

  根据资料中这些有限的材料,陈宪经过反复试验和测试,才最终确定了水泥原材料的正确配比。

  陈宪设计的这个水泥生产线,生产的水泥质量倒是不差,就是产能不高,一个大炉子,二十四台水碓,六个碾槽,平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