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那人是方姑娘
径的青石小路,和路边一口干涸的枯井,荒废着人迹。

  狂风阵阵,靠山的林木随风摇曳,刮起地上摒弃的竹篓,瓢子,在这深秋的破晓平添几分垂危,寒意瑟瑟,静谧无声。

  村外的土破庙边,就是成片的樵松,樵松枝繁叶茂,根深茎粗,约摸一人多高的分枝都已是碗口粗细,上面挂着长短不一的血迹布条,绕着两圈的油腻麻绳。

  曙光斜射,毫无暖意,狂风骤疾,咧咧响动。更像是魔鬼的怒嚎,深渊的召唤,吞噬人心的恶魔。

  破庙里供奉着侧卧的弥勒佛,笑意深远,和蔼可亲。

  堂中围坐着八九个衣衫褴褛的逃难人,蓬头垢面,衣不蔽体,中间的火堆已经熄灭,偶尔有妇人怀中包裹着的孩子察觉寒冷,身子翻动一下,随即又安静下来。

  靠墙而坐的几个老人并未入睡,面带愁容的对视一眼,随即又露出释然解脱的笑意,浅浅的,慢慢的,从脸颊深深的褶印,深埋的无奈中透了出来。

  在朝霞浅踏进门扉时,连狂风都禁止了。

  老人相继轻声叫醒四周沉睡的人,随后默然一叹,佝偻起身子,往门外踱去。

  这是一群逃难人,北方战乱未止,兵荒势急,年轻力壮的方刚小伙,都在强势官兵威压之下满怀热血投身报国去了,本以为留下孤儿寡母,高寿老孺在家中,还可以享些清福,又哪里知晓自己,平日里锄田放牛倒是个个在行,只是这一入军帐,便赶奔沙场,技巧功法,武器操练,却是具不了解,贸然上场,只得白白搭了性命。

  战事年年告急,征兵也是越来越广,上到六旬老者,下到一甲孩童,美其名曰精忠报国,实则暗地收取勒索,富商巨贾倒还无碍,只是普通百姓具都家境贫寒,征收赋税年年上涨,一来二去再难交上,日亦渐衰,直到衣难蔽身,食不果腹,唯有远走他乡,多行一日,苟活一天。

  土庙往南方向直行三里路,那里就有一个镇口,是云济堂搭建的一个集合地点,每天辰时都会在那里准备一些馍馍稀粥,接济逃难的人。

  只是逃难人实在太多,并不会每一个人都有食物,所以他们必须早点前往,这是他们两天滴米未进的打探所得,这也是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

  泛黄的晨曦拉过门槛,爬上石柱,卯时已到。

  另外几人相继摇晃直起身子,都不曾开口说话,只是默然看了一眼这个落脚之地,便抬脚出门,再不回头了。

  门外是冉冉升起的晨曦,还有令人头皮发麻的吊树绳索,门内是灰黑余烬的木屑,还有笑脸依旧的残破佛像,只是那温暖炽身的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