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驰的理念
  可以说华夏学宫便是大宋的无价之宝,是大宋的最强动力,也是数千年东西方文明的结晶所在,可以在大宋学习推广,但绝不能离开大宋!

  对于这些智慧,赵祯的信条只有一个,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赵祯在这方面的吝啬,即便是华夏学宫的学者都看不下去,任何来自西方的学者想要进入学宫之中瞻仰他们的先贤著作都会被守卫学宫的禁军将士无情的拒绝,这在朝堂上下看来多少有些不人道,毕竟是人家老祖宗的东西,现在子孙后代来看看,学习一番有何不可呢?

  但学宫的规定便是这样,前来交流可以,但打着交流的幌子“偷师”却是万万行不通的,除非你有拿得出手的真才实学,除非你有华夏学宫中所没有的学问,否则别想进入学宫中。

  苛刻的条件却也使得世界各地的智者想尽办法的前往大宋来学习交流。

  拿出自己的毕生所学或是学问与大宋的学者进行辩论,只要能胜过大宋的学者,便会受到鲜花和红毯的礼遇,恭恭敬敬的被请入华夏学宫之中,并且把自己的著作留下,没有著作的甚至可以得到宋帝国的支持,在学宫中著书立说!

  这荣耀几乎超越了大宋的科举,甚至比科举还要吸引世人的注意,谁若是能够被华夏学宫所接纳,所认可,所礼遇,那他无论到了那里,都会被尊为智者。

  可以说大宋建立了完善的知识储备以及学术氛围,这些都是塞尔柱王朝所没有的,而大宋的科举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光是适合政治,适合做官,更多的还有适合管理和规划,其中有适合修缮水利的,有适合建立医疗体系的,甚至有适合去培养下一代人的……………………

  这才是大宋科举改革的成就,这才是大宋科举的意义。

  若是科举只是为了选拔官员,那意义何在?培养一群政治上勾心斗角的出色人物?傻子也不会这么干啊!

  但对于看到了会谈时大宋官员机敏充满政治智慧的图格鲁克来说,科举就是要选拔有才干且适合做官的人!

  所以他向赵祯请求,赵祯也欣然接受,这对大宋来说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但对遭遇危机的塞尔柱帝王来说,一定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聪明人,但如何利用这些聪明人却是一个高深的学问,统治者不光要勇武,聪明,还要有眼光和前瞻性,同时也要有知人善用的本事。

  科举是帮助帝王做出选择的好手段,可科举的意义以及科举的内容必须要搞清楚,否则便是背道而驰。

  赵祯答应了图格鲁克的请求,这让他非常高兴,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