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反超法国
也是如此。

  关东至黑水以南地区,按照当地的土地情况,只允许种植水稻、大豆、玉米、土豆、地瓜这五种主要作物,种植其他作物要经过朝廷批准。

  水稻和大豆是重中之重,拥有绝对的有限权利,剌鲁卫以南那片地方出产的大米早已成为了贡品……

  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除东北地区之外,昊菁皇帝更鼓励北方地区的农户种植容易储存的玉米和土豆,防止陈粮发霉生虫。

  于是乎,夏季啃玉米,另外三季吃大碴子粥,成为了北方百姓的主要果腹方式。

  主要的副食自然就是各种的土豆衍生菜肴了,连孩童们的零食都是烤土豆。

  由于季节的原因,夏季百姓们还能用时令果菜来丰富一下餐桌。

  到了冬季,绝大多数穷人就只能开始吃鱼模式了。

  入冬,特别是上冻之后,不论是江鱼还是海鱼,就很容易保鲜了。

  尤其是畿辅地区的百姓,跟着昊菁皇帝借光。

  海捕的海鲜被首先用来供应畿辅市场,因为这边购买力非常之强。

  贡品海鲜跟此前一样,也就只有十万斤而已,数量不会太多,但质量上乘。

  鲍鱼算壳,最小也要达到巴掌那么大。

  海螺最小,必须达到成年男子拳头那么大。

  金枪鱼都是五十斤起步的,只有黄鱼可以降低到每条六斤。

  像出水就死的长江刀鱼,昊菁皇帝嫌弃这玩意刺太多,就根本没让南方上贡过。

  至于阳澄湖大闸蟹,明显没有脸盆大的堪察加帝王蟹吃得过瘾。

  比起来,昊菁皇帝更前来于辽东三鲜——海参、鲍鱼、蝲蛄!

  南方三鲜则是金枪鱼、石斑鱼、鲨鱼翅!

  对当下的大明渔珉,特别是南方渔珉来说,不可能逮到鲨鱼,割了鱼翅,再将鲨鱼丢回到海里。

  鱼翅可以买个好价钱,鲨鱼本身也可以卖给寻常百姓食用,浑身上下一点都不浪费。

  若是再加上一个的话,昊菁皇帝对有小臂大小的虎皮大虾还是比较认可的。

  对于这四样,加上其他一些海鲜,此前郑芝龙每年都会上贡足足十万斤。

  搬到南非之后,本发愁此事,以为再想捕捞一些当年的海鲜贡品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没想到好望角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