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章 田间地头
��许多:“怎个提高法?还请先生教俺。”

  董明点点头,道:“自然会教给大家的。当然也包括大郎你。”

  事实上,东汉末年的农业水平并不算低。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是跟犁铧的改进结合在一起的。东汉时,已经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渐缩小,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

  此外,新型的全铁制的耕作工具也逐渐增多。后世的考古中,就发现了不少这个时期的铁制农具。在川省乐山崖墓石刻画像中见到的曲柄锄,是便于铲除杂草的中耕工具;绵阳发现的铁制钩镰,全长35厘米,是专用于收割的小型农具,操作起来很方便。

  前文中曾经提到过的毕岚发明和设计了翻车和渴乌,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东汉前期,各地还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三辅、河内、山阳、河东、上党、太原、赵、魏及河西、江南地区,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区还开辟了很多稻田。

  与此同时,董明还发现了一本书,名叫《四民月令》。这本书是崔寔写的,是关于生产生活的书籍。这本书在后世已经散佚,后人根据其他一些引用过这本书的文字、语句中将这本书还原了出来。但终归不是原本。

  通读了《四民月令》之后,董明不得不说,真的很佩服古人。书中四民指的就是“士农工商”四种社会分工。它按照月份,记录了每个月每个不同身份的人该做什么。在董明看来,这就是一本东汉末年的生产生活指导手册。

  举个例子,东汉很多人十九岁那一年的正月,也就是春二月会统一举行冠礼。就是因为《四民月令》载:是月也,择元日,可以冠字。

  针对这种情况,董明提出的增产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施肥和轮作。农民在生产中,总会将“地力”这两个字挂在嘴上,事实上所谓的“地力”就是土壤所蕴含的营养物质。“地力”高了,农作物长的就好,反之则不然。

  而施肥和轮作都是为了补充“地力”。

  轮作,其实就是在同一地块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或者是同时种植多种农作物。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

  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事实上,国人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