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章 关于小学
生再多了,老师也不够用。而且董明严重怀疑每个书院能否收满一百名学生。

  每个县城的大概需要一个操场,一个宿舍楼,两个教室,一个食堂。规模越小,投入就越小。所有的设施都以实用为主。董明的觉得,整个小区的成本应该控制在五百万钱以内。这样只需要两亿钱就足够在这二十县铺满书院。

  这些书院只会接受六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读书,每个人读满三年之后会参加结业考试,考试题目全郡统一。

  考过了就毕业,毕业了就有资格直接参加县试。其他人需要经过童子试之后才能参加县试。

  “对,得加一个童子试,这样学校才能收到学生。再稍微暗示一下,书院的结业考试比童子试要简单一些,这样的话就算是世家大族也会考虑将孩子送进书院。还能从趁机让他们出点钱。”董明嘀咕了一句继续往里面填东西。

  既然有童子试,那就得跟董昭商量一下,确定好考试范围以及评判标准。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对其他地方的考生是否公平。

  没有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就算了,考试还有不公平,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这些都是要考虑清楚的。

  不过做事情,就是这样,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若是怕出错不去做事情,那干脆别做官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肯做事的贪官好过十个庸碌无为的清官的原因所在。

  后世的改开不也是一样吗?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至于没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会不会有意见?这不是废话吗,怎么可能没意见呢?但是这玩意主要还是看政府怎么去引导,怎么让百姓们相信,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

  再者说,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所有人都受益了。只能说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大家获得的利益不一样罢了。

  如果不去改开,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不好意思很可能大多数人连眼面前获得的好处都没有。这么一想想,是不是好受多了?

  董明也打算按照这个思路来,先有文化帮助后有文化呗。只要是公立书院毕业的学生,在及冠的时候,需要任三年老师,才能继续参加科举。

  当然也得给这些学生好处,不能让人家三年白干。这好处自然不可能是钱财上的了,能读得起书的人,没多少能够看得上这点东西的。好处也很简单,毕业了可以免除童子试,做了三年的老师之后,可以直接成为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当然了,还有很多更具体的内容,比方说老师的薪俸是多少、每个县城在哪里修建书院、谁去做这件事,需不需要一个全新的衙门等等,都是要考虑在内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