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章 让我来讲一讲洛阳的变化吧
的意思,只要守礼,自然天下太平。可晚辈有一疑惑,这礼,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纲五常,在晚辈看来不够具体。又或者说,光有三纲五常,能让天下太平吗?”

  顿了顿董明又道:“若是能,为何秦二世而亡,汉有王莽篡权?”

  董明这是豁出去了,什么话都往外说。

  荀爽和郑玄两个人闻言都皱了皱眉头。其实董明这问题有点儿赖皮了。两人说了半天的礼是什么,礼有什么好处。可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模型下的。董明直接略过这个理想模型,将它放在了实处。

  礼是好啊,可是为什么天下一直不太平呢?秦用法,可也是制度;汉承秦制,以往王霸道杂之,也是制度。

  秦朝且不说,眼下汉朝的制度是儒家主持下在运行和维护的吧?既然你们都上手了,咋这个天下还是不太平呢?

  事实上,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软肋,就是在政治方面太过理想化。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国,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这根本就不现实,现在、以后、未来两千年的时间,董明都可以很直白的说,儒家的理想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个人道德的问题。在董明看来,个人道德的绝对高低肯定是有所差异的,但是社会的平均道德高低,一定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

  董明将问题抛出来,既是说给郑玄和荀爽听的,也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的。包括在看台上的刘辩。

  刘辩这个时候也有些纳闷了,正好看到赵岐正一脸不高兴的看着董明,便招了招手让他过来:“赵师,尚书令的这个问题,您能回答吗?”

  赵岐的一张老脸气得通红,听到刘辩问他立刻开口道:“礼,制也!陛下认为朝廷的法度有问题吗?肯定是没有的。之所以会出现尚书令所谓的天下不靖,主要是因为人心不古!只要朝廷广施仁政,陛下能够勤政爱民,天下一定会太平的。”

  这位老先生是孟子的拥趸,说起话来也是孟子的那一套仁政的路子。在赵岐看来,只要施行仁政,让百姓衣食所安,就一定会天下太平的。

  至于怎么施行仁政,他就有些麻爪了。左右也不过是宽刑罚、厚民生、兴教化、鼓励耕织之类的废话。

  当然了,读书人只要提供一个思路就行了,仁政做的不好,那是皇帝不行。皇帝要是做得好了,那就是我倡议有功,值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一番。

  刘辩倒是听的频频点头。

  这个时候郑玄开口说话了:“如今天下不太平,是因为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