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章 荀
sp;商周两代的时候,“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简单地说,在商周两代,天可以理解为有人性的神,有喜怒哀乐、有欲望、有感知力。

  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又取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与孔子对天道的阐述相结合。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什么叫天人相分呢?

  荀子在《天论》中曾经阐述过这个概念:“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啥意思呢?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的科学?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观。

  但是,自董仲舒以来,儒家讲究的都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而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一点更是成了政治正确,而荀家的后人,自然不鸟这一套,继续跟着老祖宗的路子走。

  所以,也就导致了,荀家在大汉的学界,其实一直都受到了排挤。好在,荀家毕竟底子厚实,每代都能出现一个甚至多个风华绝代的人物,一直把持着话语权。

  事实上,从荀子的思想上来看,荀家应该跟新学更亲近才是。只不过这种事情又不是上大街买大白菜,看着合适就买了。荀家这么多年延续下来,自有其选择盟友或者说站队的考量。不能够光亲近,就拖家带口跟着董明一条路走到黑啊。

  从荀家这些对董明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了,荀家是第一个允许董明在自家讲学的世家;荀家也是唯一个愿意将自己家的嫡女嫁给董明的世家;同时荀家也是这些高门大户中第一个让自家精英子弟跟随董明的。

  东西说着很多,其实董明脑海里也就过了一遍,弄清楚了之后,他立刻就放松了不少。荀爽既然不是来跟自己死磕的,那这一场,他赢定了。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