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章 新学为什么被儒学针对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也就是所谓的使仁政,兴王道。

  但是董明在新学中对仁的阐述是什么样的呢?

  简单的说是重视人权,具体的说就是包括百姓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等等。朝廷还应该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

  事实上,这是对孟子学说的一种延伸的新的阐述。只不过不管是荀爽还是郑玄,又或者是一些没什么发言权的腐儒都觉得董明这种阐述实在是离经叛道。

  更重要的是,刘辩也对董明这一套仁义之说不感冒,朝廷百官除了尚书台之外,也都对这一套不感兴趣。

  都是官老爷,凭什么要被普通百姓监督着?官老爷做事,还要提前告知百姓?这不是瞎胡闹吗!老百姓大字都不认识一个,他们知道个锤子。

  这一点董明也很清楚,所以他只是说说,也没有真的去做。但现在不做不代表以后不做。一来董明并不想在这种情况玩什么皿煮,在这么庞大的帝国体量下,玩皿煮就是自废武功。真正想要玩皿煮,顶多也就到小村庄这个级别。

  再往上,所谓的皿煮都是建立在经济实力上的少数人的皿煮。但凡皿煮扩大,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悲剧的。皿煮的范围越大,行政效率就越低下。只要人类还有私心,那就不可能改变这一点。

  后世所谓的皿煮,其实都是糊弄老百姓的。灯塔国宣称自己是自由皿煮的国家,其实呢?奶嘴理论玩的比什么人都好。为什么那些宣扬自由皿煮的国家有那么多铁憨憨?为什么香江有那么多的废青?

  皿煮不是万能药。

  董明自然也不相信所谓的皿煮,能在不影响行政效率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皿煮就行了。他的构想其实还算不错。等到日后,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肯定是要提供有限的皿煮的。

  后世也是如此施为,政务公开对政府的行政其实没多大的影响,一百个人里面都不会有一个人去关心这个。芸芸众生在乎的还是房子、车子、票子、面子和老婆孩子。只要百姓有奔头,就完事了。

  但是,不符合此时的主流价值观啊。

  整个大汉朝,如今董明就只遇到一个双手双脚赞成他对“仁”这一概念阐释的人。这个人就是已经被打发到寿春的袁术!

  袁术不认可董明对礼的阐述,但是董明对仁的理解,却让袁术大加欣赏。可以说,袁术是个极其浪漫的贵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