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章 变法(一)
  杨彪的变法,其实并不复杂。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政治、军事和经济。

  政治上,他认为之所以如今的大汉朝会变成眼下这个模样,是因为百官们不够努力,尤其是地方官员,人浮于事。他给出的解决办法,有两个。

  一是加强监督。强化御史中丞、地方刺史等官员的权力。具体的说就是,风闻奏事加先斩后奏。想法比较激进,同时还给日后的党同伐异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温床。

  二是遴选有道德的官员,让清廉方正之辈占据高位。同时,杨彪也给出了一套展现的遴选官员的办法。董明明显可以看出来以后九品中正制的影子。要不说呢,世家大族们想要搞这一套东西应该很久了。

  日后九品中正制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陈群搞出来的,倒不如说是世家需要他拿出来。

  军事方面,杨彪估计是不太懂,他手底下应该也没有那种高屋建瓴的名将可以参详一二。他基本上算是拿着先汉晁错的办法做了一些改良。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移民实边,徐徐图之。

  不过在移民实边这一点上,他跟董明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了。将这些年的流民、难民、灾民以及地方上一些活不下去的普通百姓,迁移到北方。不过在做法上,董明还是跟杨彪有分歧。

  杨彪的办法说起来很节省,也很适合眼下的朝廷。与地方豪门合作,由他们接手移民的安置工作。相应的,朝廷会给他们一些类似于乡贤之类的好名头。同时杨彪还建议按照接手移民数量的多寡,来给这些狗大户不同年限的免税政策。

  从国家财富总额上来看,杨彪的做法没有错。北方大片的荒地,有了百姓耕种,大汉朝的总体收成肯定会变多。但是,这多出来的部分,肯定也会被狗大户们吃干抹净。说白了,这个政策就是明摆着告诉刘宏:移民、实边、抵御外族我们这些狗大户接了,但是人和钱就当是给我们的补偿。

  经济上,杨彪再一次强化了农业的重要性,不过都是老生常谈,乏善可陈。

  而百官议论的重点,却不是杨彪的这些政策,反而是该不该变法。

  支持者有之,包括董明在内,蔡邕、皇甫嵩、朱儁、曹操、袁绍等人都是支持变法的。但是反对者也很多,这些人虽然没有三公之位,也不在三独坐之内。但是这些以王允为首的官员们,数量众多,还得到了北海孔融的声援。

  支持者,如董明、蔡邕、曹操三人,是支持变法,但并不支持杨彪的变法;皇甫嵩和朱儁两人则是觉得皇帝有意变法;至于袁绍,他只是觉得这个时候还是跟董明统一战线比较好。

  反对的人也不是反对变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