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章 建设兵团
��朝本身就有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不也照样没卵用。
果然,杨彪话音刚落,刘宏就追问了一句:“那爱卿觉得该怎么做呢?”
杨彪到底是杨彪,很快就给出了具体的章程。
董明在一旁听了一会儿之后,有些无奈。杨彪的办法,其实是个笨法子。就是给监察机构加权具体来说就是风闻奏事和以小制大。
以小制大这是国朝传统了。每州设置六百石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守就是个明证。至于风闻奏事这玩意也一样早就有了。只不过杨彪更激进一些。
简单的说,就是这些监察官员,比如御史中丞的那群神经病们,只要听说了哪位官员就问题,就可以上奏,朝廷这边就要查人。
这哪是变法,这是逼着御史中丞不当人,同时也是直接给百官上眼药。最后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御史中丞被百官联手压制,二是御史台彻底膨胀,以小制大。当年的晁错不就以御史大夫的职位,靠着一手以小制大的法子,控制着丞相搞事情么。
当然,那是因为晁错有手段,又有景帝的支持。但不得不说,当监察机构权力过大的时候,政治就成了惩罚游戏。后世也有现成的例子,比方说苏毛子在斯大林时期和你们懂得。
杨彪说的头头是道,董明听了一会儿之后就没了兴趣。等他全部说完之后,刘宏笑了笑,没有发表啥看法。
“除了整顿吏治之外呢?”刘宏继续问道。
“重农抑商!重本轻末!”杨彪又道。
这一次还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说起来这也不怪杨彪。翻一下他的履历就知道了,从被举为孝廉开始,历任议郎、京兆尹、侍中、五官中郎将、再到如今的卫尉。除了京兆尹这个受夹板气的官职之外,他没有当过任何实干的官职。
再加上他从小生活在杨家,就在洛阳附近。他所见所闻,都是高高在上的,漂浮在半空中,很多东西全靠读书和他人所说,以及自己的臆想。
董明所在的后世,但凡是能在国家大政上有表决权的大人物,基本都是从亲民官做起来的。不得不说,这很有必要。
杨彪话说的掷地有声,但是给的方案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除了重农抑商之外,他还提出了移民实边,用来抵御外族。
也就是说,他的改革方案设计了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听起来是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而且每一个方面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不得不说,杨彪不是一个草包,同时也做了不少的功课。他的变法方案,听起来很像是那么回事。
果然,杨彪话音刚落,刘宏就追问了一句:“那爱卿觉得该怎么做呢?”
杨彪到底是杨彪,很快就给出了具体的章程。
董明在一旁听了一会儿之后,有些无奈。杨彪的办法,其实是个笨法子。就是给监察机构加权具体来说就是风闻奏事和以小制大。
以小制大这是国朝传统了。每州设置六百石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守就是个明证。至于风闻奏事这玩意也一样早就有了。只不过杨彪更激进一些。
简单的说,就是这些监察官员,比如御史中丞的那群神经病们,只要听说了哪位官员就问题,就可以上奏,朝廷这边就要查人。
这哪是变法,这是逼着御史中丞不当人,同时也是直接给百官上眼药。最后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御史中丞被百官联手压制,二是御史台彻底膨胀,以小制大。当年的晁错不就以御史大夫的职位,靠着一手以小制大的法子,控制着丞相搞事情么。
当然,那是因为晁错有手段,又有景帝的支持。但不得不说,当监察机构权力过大的时候,政治就成了惩罚游戏。后世也有现成的例子,比方说苏毛子在斯大林时期和你们懂得。
杨彪说的头头是道,董明听了一会儿之后就没了兴趣。等他全部说完之后,刘宏笑了笑,没有发表啥看法。
“除了整顿吏治之外呢?”刘宏继续问道。
“重农抑商!重本轻末!”杨彪又道。
这一次还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说起来这也不怪杨彪。翻一下他的履历就知道了,从被举为孝廉开始,历任议郎、京兆尹、侍中、五官中郎将、再到如今的卫尉。除了京兆尹这个受夹板气的官职之外,他没有当过任何实干的官职。
再加上他从小生活在杨家,就在洛阳附近。他所见所闻,都是高高在上的,漂浮在半空中,很多东西全靠读书和他人所说,以及自己的臆想。
董明所在的后世,但凡是能在国家大政上有表决权的大人物,基本都是从亲民官做起来的。不得不说,这很有必要。
杨彪话说的掷地有声,但是给的方案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除了重农抑商之外,他还提出了移民实边,用来抵御外族。
也就是说,他的改革方案设计了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听起来是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而且每一个方面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不得不说,杨彪不是一个草包,同时也做了不少的功课。他的变法方案,听起来很像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