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章 穿越众都是无赖
  观鹄跑了,兴致勃勃的孙坚懵了。一直焦头烂额的马维却舒坦了。

  不过,这都跟董明没啥关系。入了十月,天气转凉,书院也变得忙碌起来。董明的课程也开始加紧,理论也好,实践也好,一天都不得闲。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玩意就是纺织机。”

  甲一班,董明弄了一块黑板,黑板上面画着一个非常详细的机械图。这玩意其实是黄道婆设计的新式纺车。

  事实上这部分的课程董明上了二十多天了。除了新式纺车之外,还有一整套黄道婆改良的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等。

  后世的黄道婆贡献不可谓不大。

  当时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纺车本就是省力的东西,黄道婆设计的新式纺车更是将纺织效率提高了数倍!在汉末拿出来,董明觉得都有些奢侈了。

  这玩意做出来很简单,问题的关键是,原材料真不一定能够供上。想要发挥它的作用,还得由官方出面,建立一条完整的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才可以。

  这种事儿,非得是天下太平,政局稳定的时候才可以。但,这是以后的事儿。眼下先把技术留下来,小规模的运用。日后想要扩大规模的时候,拿来即用,也是方便。

  “都记下来,下午的时候,咱们去谭木匠那里,亲手做一台出来。”董明又道:“实践出真知嘛。这东西,可以提高三四倍的纺纱效率。如果能在县城中普及纺纱车,纺织业就会成为一个县城的特色!有了这样一个产业,县城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学生们闻言都点点头。

  “不过,想要真正的做起来,还需要解决上下游的问题。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和下游的销售。因此,纺织业的兴起,一定伴随着原材料种植业和丝织品市场的兴起而兴起。”董明说着说着来了性质。

  “这就是为师曾经告诉过你们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的内容。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是单独某一个产业能够堆得起来的。尤其是大汉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体量的提高,靠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才可以。”

  “那老师,对于大汉来说,应该如何发展经济呢?还有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呢?自古以来,重本轻末,为何老师会强调商业发展呢?”

  问话的是诸葛瑾,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