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章 上课与筒车
术。”

  董明说到这里,声音大了起来:“灌溉,换句话说应该是水利工程。早期的文明发展,都靠近大河流域,比方说我们炎黄子孙。但就算如此,水利工程的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举两个例子,一者是都江堰,一者是郑国渠。”董明笑道:“先说郑国渠”

  董明抑扬顿挫的声音飘荡在课堂上,学生们则聚精会神的听着。在汉末这个时代,明德书院似乎成了一方净土。

  就在明德书院上课的时候,新野城的作坊里,高尚和谭木匠两个人又搞出了新的东西。也不能算是新的东西吧,他俩根据毕岚发明的翻车,做了一定成都的适用于南方自然条件的更改。这种更改,怎么说呢,大概是做出了筒车吧。

  这玩意董明在课堂上提过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在《算学》这本书中,也出现了大概的论述。不过那是以水车为例子来说的。

  高尚在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画了一张草图,就乐呵呵的跑来找谭木匠。眼下谭木匠等人也是今非昔比了,每个人手底下都至少有二三十个学徒。

  本来他在研究火药武器的事情,可是眼下被困在了材料上。这个方面他也没什么研究,去问董明,董明让他等等,先去研究别的。

  于是乎他就搞出来了这玩意。

  筒车,应该是隋朝时期出现,唐朝开始盛行。高尚和谭木匠鼓捣出来的这玩意,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制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做一个大转轮,在转轮上装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转轮前进的方向。竹筒与筒车的轴呈45度左右的角度,这样可以使得在倒水时,倒向筒车的侧边。

  使用的时候,将转轮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约四五尺深,便于给水。在筒车轴心靠后约10米的位置装一个流水槽。

  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最多的可以装四五十个竹筒,但是他们做的这个比较小,只有十二个竹筒。

  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灌入流水槽,导入渠田。

  高尚和谭木匠搞出来之后,尝试了一下,想过还不错。虽然效率很低,但是不需要其他动力,可以日夜不停地运转,已经足够了。

  “谭老,这东西算是成了吧?”高尚看着不停运转的筒车,笑着问一旁的谭木匠。

  谭木匠闻言摸了摸胡子回道:“应该是。不过这给水量不足啊。”

  “再做大一些,转轮大一些,竹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