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章 学田
r />   刘建闻言也放下了碗筷,连在一旁正在哄着小刘封的刘氏也看了过来。刘威父母一脸期待的看着董明。

  董琬不知道什么情况,也放下了碗筷,等着刘威继续说话。

  董明点点头,道:“你说。”

  “老师,山脚下一片荒地,能不能租一部分给学生?”刘威问道:“不用特别多,一百亩就成,正好够家里吃穿用度的。”

  董明闻言笑了笑,点点头道:“荒地的开垦可不容易啊。眼下又是寒冬腊月的,土都冻上了。”

  刘建这个时候接口道:“没事儿,庄稼汉有的是力气。”说着,他还憨厚笑了一下。

  “这样吧。”董明想了想道:“你负责书院学生的登记事宜,眼下还有多少学生在书院?”

  刘威想都没有想,直接脱口而出道:“一共还有十二个人。除了学生自己之外,还有徐庶、诸葛瑾、诸葛亮、戏志才、郭嘉、高尚、张田、任宇、蔡涛、马原、李通等十一人。”

  看着刘威一本正经的模样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背出来,董明笑了笑。徐庶等历史名人之所以没有回家是有原因的。

  徐庶是因为自己老母就在书院,也没必要离开。诸葛兄弟则完全被诸葛圭寄样在书院了,逢年过节的还会一车一车的送礼物。戏志才、郭嘉寒门子弟,早早的也将家人接了过来。

  高尚没离开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想走,沉迷于热武器的发明无法自拔。

  剩下的五人中,蔡涛是蔡家人,但是跟家里关系好像不怎么样,反正书院管饭,就没离开。其余四人,无家可归,家人都在黄巾之乱的时候遭了兵灾。

  “那这样,除了亮儿之外,其他人都忙活起来吧。为师去新野找马令借一些兵丁,咱们把山脚下可以开垦的荒地面积统计出来,当做是书院的学田好了。”董明笑着说道。

  学田,在这个时期,是一个相当新鲜的词儿。

  所谓的学田,其实就是书院等教育机构所拥有的的耕地。这些耕地会租给农户,收取一定比例的租金,这些租金就是书院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当然,这个时期是没有的。

  学田最早起源于宋代,北宋乾兴元年,开始实行学田制度。

  学田的来源有很多,主要从国有土地中如户绝田、废寺院田产、没官田以及牧马草地转化而来。还有一些来自于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的捐献、地方官府的拨款购买。

  可以说,学田制度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