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哥窑
�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然而明万历十九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

  宋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从故纸堆中去找寻哥窑的来历以及制造地,不过,由于此类器物仅故宫博物院、沪市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而称龙泉所产为“龙泉哥窑”。

  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对传世哥窑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传世哥窑的窑址无踪可觅,对其性质及年代一时难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传世哥窑应为文献所述南宋修内司官窑。其理由是,根据南宋顾之荐《负暄杂录》所述理解,修内司官窑产品质量优于郊坛下官窑,但修内司官窑至今无影无踪,更无从知晓其产品面目,而现有实物资料仅有传世。(http://.)。

  宋慎上次在故宫博物院见到哥窑时,也仅仅只是远远的旁观着,并没有能够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所以,对于眼前的机会,他很是珍惜。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