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七章 高低搭配
p; 既然双方都是飞行员、而非设计局的技术人员,龙云和王卫国等人的话题就一直围绕战斗机的性能、特别是格斗能力。

  从使用者角度来评价这两款战机,双方对话中,就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区别。

  早年间飞歼8i、后来改换su27sk,王卫国在最近几个月才接手歼10战机,这位年轻少校原本就对机动灵活的“猛龙”十分推崇,对“高低搭配”的理解也挺到位,现在评价起刚刚交过手的mig29,他的观点,大概是将其看做一架动力更充沛的su27,这种看法其实也有几分道理,毕竟两者的气动构型、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都差不多。

  基于这种理解,听到对mig29m装备的一些询问,龙云向王卫国等人说明,m型米格仍然是为世界大战而准备的一种前线歼击机,所以性能与原型相比提升不大,改型设计主要考虑大规模量产的需要。

  另一方面,对cac完成的“十号工程”,龙云也以维克托*雷泽诺夫的身份发表了一些看法,反正餐桌旁也不是正式的会晤场合,他说的就挺随意:

  “是的,按我个人的理解,贵军装备体系的确需要一款多用途的轻型机,‘十号工程’在这方面应该说很成功;另一方面,关于早年间的军贸经过,mig29的设计并不完全切合中国空军的作战需求,毕竟,远东方向的军事对峙态势与中欧不同,我们两军的作战风格、和要完成的任务也不一样。

  还有一点,就上午的参观考察,贵军的技术人员说起过,‘十号工程’的设计与制造标准与我军体系不同?

  这方面我很感兴趣,如果可以透露,‘十号机’与su27sk的生产制造成本、耗费工时方面的比较如何;毕竟看眼下的局面,很显然,中国也需要尽快更新数量庞大的二代机队,而就我所知,苏霍伊战机的生产流程与成本,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的。”

  “哦,呵呵!

  中将同志,您这一下可把我问住了,”

  身为plaaf飞行员,王卫国对维克托*雷泽诺夫中将“哈哈”一笑,“说起来,我只大概知道‘十号机’的造价,不过您肯定知道,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下,武器的生产成本是难以核算、也需要保密,我们作为飞行员并不清楚。

  不过,雷泽诺夫同志,我们一线人员的看法,也许‘十号机’并不会立即进入大规模量产,或者揣测一下,上面也没有这样的计划。”

  “哦……?

  是这样么,那又是出于什么原因。”

  对王卫国的回答,龙云略一点头,他原本也只是当闲聊般问起,至于武器的制造工时,本来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