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五章 视距内对抗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走出了这么远啊……

  不经意间回想过去,手指扳开电门,雷达显示屏上很快出现了绿色的光点,目标却迟迟没有发现,龙云抬手设置一下n019m的工作模式,思绪也很快回到现实,座舱里暂时还是一片沉寂,让他意识到了米格机在这场对抗中的一点不利之处。

  在这一场二对二的较量中,正如现实世界里的航空竞技一样,mig-29m是没有体系支援的。

  “体系支援”,或者说狭义上的gci支持,这一概念对建军理念师承一脉的东方国家空军来说都不陌生,自从二战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军事建设都或多或少受到苏联空军、国土防空军的影响,一方面作战方略接近,另一方面也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空军都和vvs、pvo一样重视地面导引体系的支持,主要担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也习惯了在gci体系中接战。

  不过,就算是原则类似,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情形还是各有区别。

  同样是gci导引,从单纯的地面雷达搜索跟踪、无线电操作员呼叫指挥,到一整套全自动的地面导引体系,技术跨度同样很大;在现实世界里的冷战时代,对gci运用最娴熟的还要算是红色帝国,耗资巨大建成的地面指挥导引体系(用于vvs)与自动截击导引网络(用于pvo)具备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系统容量与抗打击性,可以为规模庞大的苏联空中武装力量提供完善的作战支持。

  具体到vvs的情况,高度依赖gci,龙云现在驾驶的这一架mig-29m就是如此。

  和他之前用过的mig-29一样,电子装备相对简陋的米格机对gci导引体系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红空军的作战模式要求飞行员有一定的自主能力,vvs的战斗机一般不会像pvo的同行那样、往往连发射导弹都由系统代劳,然而所谓“自主”,那也是在bvr之后的事,超视距战斗方面,mig-29可没多少**完成的“习惯”。

  就像现在,调整n019m工作模式的龙云就碰到一点问题,在没有gci的情况下,他只能依赖座机自行搜索目标,雷达扫描速度的劣势就一点点体现出来。

  开启雷达后不久,勉强捕捉到高差约两千米的一个目标,龙云按下开关、切换到高精度追踪模式,他正打算启用两枚r-波段高prf脉冲,于是很快选择了退出追踪模式,同时拉杆、开加力,向目标方向进入一个坡度陡峭的大迎角爬升。

  高度居于劣势的情况下,因为雷达追踪而被对手察觉踪迹,接下来的超视距导弹互殴就对mig-29m不利,他当然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蓝色09号在强势爬升,低空的另一架灰绿色米格也在换位,战斗态势很快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