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两帅侃大山
br />
  况且笑道:“郭子仪的确如此,也正因如此,才说明他只是名将,却不是王守仁这等圣将。”

  “圣将?”戚继光不明白。

  “对,名将中的超凡入圣者。”况且道。

  “说来听听。”戚继光道。

  况且就跟他摆证据,举例说明,两人就像救火员,郭子仪是等到大火已经成势了,才奋力扑救,结果却根本不能奏功,大火蔓延,几乎把半个国家都烧光了,最后郭子仪到处扑火、救火,自己烧的面目黧黑、遍体鳞伤的,看上去他扑灭的的确是蔓延大江以北的所有大火,其实却是开始时救火不力,导致大火蔓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唐几乎覆灭,郭子仪也因此得到了再造大唐的功勋。

  王守仁却不一样,他开始时就知道火源在哪里,知道该当如何迅速扑灭,所以一个月内打败宁王,且将之生俘,火势也就被扑灭了,各处不过有些余烬而已。

  王守仁扑灭的火虽然不大,却是可能蔓延全国、导致朝廷覆灭,上演第二次京城喋血的恶火。

  这并非他瞎说,在当时许多人确实认为宁王起事有八成把握能成功,似乎大局已定。

  “郭子仪的确是把火扑灭了,结果却是烧毁了几乎所有房屋和财产,大唐元气大伤,以后无法中兴,就在于安史之乱中损失太大了。这当然不是郭子仪的原因,却也说明郭子仪战功并不如王守仁之美。”况且开始解剖两人的不同之处。

  戚继光凝神听着,不置可否。

  况且继续道:“王守仁当时如果不是运筹入圣,用兵如神,宁王一旦攻下南京城,顺流而下,焉知不能直捣京城,当时朝廷里可是有太多宁王的内应。王守仁及时平定了宁王造反,避免全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份功劳从来没有人给他算过。其后江南各地遭受的损失不是宁王造成的,而是武宗皇帝带着一群佞幸、边军过来胡作非为造成的,最后还是王守仁用计,把武宗这些人请回了京城。”

  “你这样说似乎也有理啊。”戚继光摸摸头,感觉有几分道理,却无法马上认同。

  “当然有理,戚帅你想啊,如果成祖当年起事时,朝廷的统兵大帅有王守仁十分之一的本事,早就一只手把成祖按死在了燕京之地,哪里还有后来的四年靖难,又怎么会有化京师为地狱的浩劫。”况且恨恨道。

  戚继光心头大惊,虽说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但作为臣子,这样评论君王还是很不恰当,不过他倒是赞同况且这个说法,当时的统兵大帅犯的错误太多,导致成祖能守住北京城这个根据地,然后四处征兵、跟朝廷展开靖难战役。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