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看着眼前的高高院墙,嘴角咧了咧,那句诗怎么说的来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三国东吴时期的禁军驻地、东晋王导、谢安居住过的乌衣巷,早就变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方了。
杨大郎看着程夏有些发呆,便拉着她走到这户宅子最偏僻的东南角,指着那块斑驳的墙皮说,“我就是从这里和杜仲翻墙进去的,汪直的守卫非常多,而且日夜更换丝毫不懈怠,当时我和杜仲在这里潜伏了许久,才摸清了这些守卫的习惯,但是到底低估了汪直的防守能力。”杨大郎摇头叹息一声,“那时候汪直认出了我,却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害怕,因为这座宅子周围的几间,也都是汪直的守卫居住的地方。”
程夏往两边看了看,不由得有些讶然,这汪直的防备心,当真是厉害到不行,怪不得当时杨大郎回到杨家的时候,浑身是血,遍体鳞伤,想必是经历了一场恶战吧,但是好在,最后还是他取得了胜利。
出了乌衣巷,又看到了夜里的秦淮河。有一种古朴、宁静、恬淡的东西深刻在了秦淮河的骨子里,值得人慢慢品味。船行水上,有一种在画中行的感觉,两岸的灯火辉煌,河畔酒馆里的喧嚣,远处游船画房舫里船娘的歌声,都一声声传入了耳中,悠悠动听。
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吧,月色朦胧中带着历史的韵味,将数百数千年来的历史事迹娓娓道来,诉说着无尽的深情和韵致。
离开南京的时候,程夏不住的回头看,若非时间紧急,她应该会停下来,慢慢的去寻找永清公主和徐浦。程夏记得永清公主说过,他们会离开平潭,搬来南京居住。过几日吧,等将小龙和程右接回来,再次路过南京的时候,也不过几日而已,程夏在心里这么对自己说。
却不想这以为的短短几日,变成了几年。
“知道我为什么要带你去看汪直的故居吗?”在从南京绕过扬州直接去往凤阳的路上,杨大郎这么问程夏。
想了想,程夏到底摇摇头,“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吧。”杨大郎话里有话,她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可也觉得猜测的八九不离十了。
“汪直和王越是我此生最大的仇人,不共戴天,王越我是一定要杀了他的,不管压力有多大,杀他有多难,我都不会放弃。”杨大郎良久才开口。
“所以呢?你没说到重点。”
程夏的直接,让杨大郎垂了眸,“若是,我们进了京城,便无法再回到清献村,你会如何?”
会如何?杨大郎问的谨慎,程夏想的也认真。她还没有和清献村告个别,大花和田婶他们也不知道她离开了,她不会放心大花一个人生活在崇安县,也不放心死亡禁地里的那些辣
杨大郎看着程夏有些发呆,便拉着她走到这户宅子最偏僻的东南角,指着那块斑驳的墙皮说,“我就是从这里和杜仲翻墙进去的,汪直的守卫非常多,而且日夜更换丝毫不懈怠,当时我和杜仲在这里潜伏了许久,才摸清了这些守卫的习惯,但是到底低估了汪直的防守能力。”杨大郎摇头叹息一声,“那时候汪直认出了我,却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害怕,因为这座宅子周围的几间,也都是汪直的守卫居住的地方。”
程夏往两边看了看,不由得有些讶然,这汪直的防备心,当真是厉害到不行,怪不得当时杨大郎回到杨家的时候,浑身是血,遍体鳞伤,想必是经历了一场恶战吧,但是好在,最后还是他取得了胜利。
出了乌衣巷,又看到了夜里的秦淮河。有一种古朴、宁静、恬淡的东西深刻在了秦淮河的骨子里,值得人慢慢品味。船行水上,有一种在画中行的感觉,两岸的灯火辉煌,河畔酒馆里的喧嚣,远处游船画房舫里船娘的歌声,都一声声传入了耳中,悠悠动听。
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吧,月色朦胧中带着历史的韵味,将数百数千年来的历史事迹娓娓道来,诉说着无尽的深情和韵致。
离开南京的时候,程夏不住的回头看,若非时间紧急,她应该会停下来,慢慢的去寻找永清公主和徐浦。程夏记得永清公主说过,他们会离开平潭,搬来南京居住。过几日吧,等将小龙和程右接回来,再次路过南京的时候,也不过几日而已,程夏在心里这么对自己说。
却不想这以为的短短几日,变成了几年。
“知道我为什么要带你去看汪直的故居吗?”在从南京绕过扬州直接去往凤阳的路上,杨大郎这么问程夏。
想了想,程夏到底摇摇头,“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吧。”杨大郎话里有话,她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可也觉得猜测的八九不离十了。
“汪直和王越是我此生最大的仇人,不共戴天,王越我是一定要杀了他的,不管压力有多大,杀他有多难,我都不会放弃。”杨大郎良久才开口。
“所以呢?你没说到重点。”
程夏的直接,让杨大郎垂了眸,“若是,我们进了京城,便无法再回到清献村,你会如何?”
会如何?杨大郎问的谨慎,程夏想的也认真。她还没有和清献村告个别,大花和田婶他们也不知道她离开了,她不会放心大花一个人生活在崇安县,也不放心死亡禁地里的那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