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拆台
��力,攻击陪都重庆,并且打通陆地通道,连接中国占领区与东南亚占领区。

  只要这个战役目的达成,中国政府八成就只能投降了。接下来就可以抽调中国战场的精锐,沿着打通的交通线南下,加入到缅甸战场,进而征服印度。

  接着,打垮了印度的英国流亡政府之后,一边可以对澳大利亚施加影响力,敦促其投降;另一方面又可以抽调南下的部队北上,动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了。

  最后,入侵外蒙也好,砸了共青城兵进海参崴也好,大日本帝国独霸远东的日子也就近在眼前了……

  不管这个计划能不能最终实现,或者说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至少这个剧本写出来看着是非常诱人的。

  陆军方面欢欣鼓舞,海军方面也只能说说风凉话,大形势上,天皇还有东条英机,包括一大堆的日本有识之士,是赞同这种“求变”思路的。

  因为按照现在这种四面出击的形势再继续走下去,不用哪个强大的外敌突然介入,只是单纯的让大日本帝国自己继续这么玩,不久之后自己也能把自己玩死了。

  虽然现在日本一直在胜利,可是这种胜利究竟能维持多久,很多人心里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胜利的光环掩盖下的,是日本国内资源几近枯竭的事实。胜利的欢愉下面,是三线作战四面受敌的苦涩。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牵制了相当大的精力,却一直没有办法结束战争。

  东南亚地区,日本陆军虽然胜利连连,却因为地形与天气受限,几十万大军迟迟无法进攻缅甸和印度。

  太平洋夺岛之战更是惨烈无比,十万大和男儿血染疆场,换来的不过是一个有机会胜利的开局罢了。

  而在远东对苏联的觊觎,日本甚至连发动战争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一个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对比一下德国,就可以发现日本与德国两者战局布置上的优劣了:

  德国兵力基本分布,监视英国与法国的留守部队,大约100万人左右;中东地区部署了40万,其余大部分都在苏德前线。

  日本在伪满洲国防备苏联的部队就多达60万人,这还是在德军节节胜利,日本压力减轻的前提下。

  华北上海南京等地区维稳部队超过20万人,与中国交战前线兵力常年也要保持100万以上。

  并非是中国军队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中国太幅员辽阔了。把这些部队投入进去之后,就发现根本没有富裕可以抽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