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东线装备
在缺少的就是时间!

  要把前线部队武装起来,那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给这些步兵发一支步枪,塞几十发子弹,就足够了。

  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日本在二战后期搞出来的所谓一亿玉碎之类的鬼扯口号,就是这类最低限度的武装。

  可这样武装起来的部队,战斗力是非常低劣的。此类部队在战场上的作用,往往也就是用鲜血牺牲来凑个数量罢了。

  想要让部队具有战斗力,那就有本质的不同了,如果要求质量的话,那物资需求就更多了。

  一个补兵班少说也要有一挺轻机枪吧?一个步兵排要准备枪榴弹或者火箭筒吧?步兵连要有重机枪和迫击炮吧?

  到了营部,要有电台吧?配不配汽车和驮马?配不配大口径的迫击炮做支援用火力?

  再往上一些,团级要不要步兵炮,要不要反坦克炮?师级是不是要有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这只是一个步兵师的常规配置,还没算上补给辎重部队的汽车和马匹,还没算上必要的日常工具,比如打字机望远镜等零碎。

  如果是装甲部队,那累积上维修车等装备,就更是需要无穷无尽的装备支撑了。

  按照这种正常规格扩建部队,时间多久都未必够用。所以扩军之后的部队,才有所谓的甲类乙类部队的区别。

  越急着扩充的部队,越是拼凑起来的缩水部队,战斗力也就越是不可靠,指挥官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越是要小心。

  并不是说这样的部队就一定战斗力非常低下,但是在作战效能上,指挥官往往就不能把它当做依靠来使用。

  因为这样的部队,有可能顽强的挡住敌军十倍兵力的冲击,也有可能在一分钟内崩溃,葬送掉整条防线。

  这种不确定性因素,让指挥官只能降格使用这些部队——把师当成团来用,把团当成营来用……

  现在的东线,德军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太多的部队等着装备,太多的部队等待着别人淘汰下来的装备。

  勃劳希契还有他的将军们,这个时候正在元首的最高统帅部的督促下,艰难的推行着军队改革。

  此次改革是伴随着扩军和训练同时完成的,改革的内容就是简化部队后勤,规范部队编制和武器装备。

  按照元首的要求,一线部队必须装备统一的武器装备,实现规范化补给和规范化列装。

  最高统帅部拟定了四种部队的具体样式,包括装甲师、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