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质量和数量
�不容易建设起来的生产车间,用每天生产两个车轮的速度,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着武器。

  这些武器坏了没有备用的零件修理,运输没有专用的载具,因为宽度不同不能使用铁路桥梁,好不容易到了前线,还要在枪林弹雨之中保持弹药充足……

  如果德国能这样就把二战给打赢了,那才叫真的见鬼了!纵观整个二战,德国生产了22种大类别的战车,其中只有1种过了1万产量!

  很遗憾的是,这个过了一万产量的,不是大家喜爱的豹式坦克,也不是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而是默默无闻,被大家戏称为三秃子的三号突击炮!

  而在战争最艰苦的44年,德国唯一上了2000产量的战车,是用38t坦克底盘改出来的追猎者!

  除此之外,德国产量上能拿得出手的,就只剩下4号坦克和豹式坦克了……

  李乐穿越之前,真的很想知道德国的后勤部长还有那些组织生产的天才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东西。

  在军队里一口气生产和部署19种坦克和歼击车,是需要巨大勇气的,更何况这19种战车彼此之间大部分还没有太多的联系。

  现在,穿越的李乐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军队里,装备混乱成这个模样的。

  作为德国元首,他已经提出了军队后勤保障建设方面的要求,规定所有的部队装备的战车类武器,必须压缩到10个大种类之内。

  有意思的是,根据后世的数据分析,实际上德国坦克产能,并不比美国人和苏联人低。

  这个结论大大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吧?常识总是认为,德国产能不行,在资源和生产环节上,被对手们给“完爆”了。

  但是横向对比,当德国开始动员生产之后,43年中型坦克生产总量一万一千辆,苏联是一万七千辆,差距就已经缩小了。

  而到了日暮西山的44年,当年德国中型坦克产量是一万五千辆,苏联是一万六千辆——几乎持平了!

  这证明制约德国坦克生产的不是原材料,也不是工人产能不足,而是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机会!

  要知道,德国还在同时量产着潜艇高射炮等苏联产量极低的武器装备。

  如果,这一次李乐提前进入工业动员,同时减少生产的武器装备型号,将生产力集中在一起,那就能提高自身的产能。

  最后得到的,就不是简单的合并产量,将有效的产能集中到更好的装备上那么简单了。

  合并起来,进入到集群流水线生产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