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庞大的工业遗产
��可以看到,所以克虏伯这一次选择站在李乐身边,支持他哪怕多出一些血也在所不惜!

  “不论如何,要把追猎者的产量,提高到月产量到1000辆的级别上!”李乐又补充了一句。

  他的这个要求,按照之前的标准来说,已经非常巨大了!要知道纵观二战5年,德国生产最多的3号突击炮,也只有1万多的产量。

  说白了一年也就2000辆而已,李乐一下子要求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达到3号突击炮5倍的产量,已经不能用增产来形容了。

  当然了,克虏伯是见识过追猎者坦克歼击车的生产工艺的,那完全就是在“凑合”而已。

  所以1000辆的产能,除了底盘和火炮产量要一点功夫之外,剩下的零件钢板,找几个小工就能搞定了。

  这才开始生产一个月,并且还没有扩大生产线,产量就已经达到每月200辆了,更何况克虏伯还奉命建设了一个更大的生产线。

  也正因为如此,当李乐提出了每个月1000辆的生产标准的时候,克虏伯才没有大吃一惊——因为他自己也计算过,如果加班加点,两个月后把产能扩大到每个月700辆甚至800辆都不是不可能。

  在工业体系全面动员之前,德**工生产一直都有这样的毛病,上级要求生产100辆,能交工80辆也就算不错了。

  有了挪威铁矿石的足额供应,这个时候还没有盟军那铺天盖地的轰炸,提高产量是很简单的事情。

  更何况,追猎者除了火炮还有底盘以及瞄准镜之外,真的没有半点技术含量。

  因为宽松的设计要求,甚至某块不重要的钢板焊接歪了一些也不影响使用……

  当然了,对于建造火炮来说,克虏伯这边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他的工程师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储备75毫米口径火炮的相关技术了。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上预计使用的75毫米反坦克炮,因为火炮后坐空间储备较大,两个月后就能安装实验。

  至于瞄准器,光学配件一直是德国强项……所以说,整个追猎者,对于克虏伯公司来说,没有任何技术难度。

  想起了克虏伯公司的火炮生产,李乐现在还郁闷着呢,因为他替代的那个真正的元首,也就是希特勒本人,在1936年视察了克虏伯工厂。

  早在那个时候,现在已经死了的希特勒本人,就亲自下令建造一门可以摧毁马其诺防线的巨型火炮。

  于是,在李乐看起来,劳民伤财的世界最大火炮古斯塔夫巨炮,4年前就已经开始设计建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