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赵佗挽狂澜
��屠睢对当地抵抗的人大开杀戒。赵佗规劝屠睢不应杀戮,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屠睢不以为然:“顺我者昌,挡我者死!尔若是不服,尽可向皇上递送奏章!”

  “末将不敢。”赵佗拱手道……

  因为屠睢血腥暴力,一意孤行,秦军遭到了更为强烈的抵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进入西瓯腹地以后,南方炎热,湿气很重,瘴气弥漫,不少将士因水土不服,战斗力明显下降;后勤给养不便,粮饷接济不上,进攻的步伐被迫停止了。

  为了解决粮草和武器供给问题,迅速征服岭南,同年秦始皇南巡来到湖南之地,作出了凿渠运粮、深入越地的重大决策。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察御史史禄和三位石匠担纲。

  秦将监禄(史禄)动员军队在兴安(今广西境内)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他吸取李冰在成都筑都江堰、郑国在关中渭河平原筑郑国渠的经验,进行开凿。

  公元前217年,灵渠破土动工。秦朝军士和当地人民一起,付出了艰苦劳动,劈山削崖,筑堤开渠,把湘水引入漓江,历经三年,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灵渠乃成。当然这是后话了。

  秦瓯之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屠睢大军和西瓯部族军队互有攻守,屠睢下狠心想一举击溃西瓯部落,实现此前在秦皇面前夸下的的海口,为自己挽回颜面。无奈中原距离湘桂战场太远,交通不便,后勤供给困难,粮草和武器经常不足。

  秦皇下令命屠睢就地垦荒,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于是在湘桂边陲——越城岭广袤的山野上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秦军“大生产运动。

  漓江前线,屠睢率领的数十万大军,每到一处,凡是遇到强烈抵抗的部落,十五岁以下的不论男女统统杀掉。珠宝、金银及其他贵重物品、粮食统统洗劫一空。

  随后一把火烧了部落的房子,可怜的西瓯人不冻死,也要饿死。屠睢的这一举措,遭到更多的部族更为强烈的抵抗。秦军死伤越来越多。

  这一消息传到了咸阳,蒙毅写了一个奏章,要求撤换屠睢。赵高把这一奏章压了下来,报喜不报忧,而秦皇不知道,继续做着他长生不老药的梦……

  因为越族人潜入屯田之地烧粮之事的发生,不久古田地区增派了一万秦军精兵,以确保大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

  各地征集的农具随着驿道陆续运达了古田,沼泽密布的水草地很快变成了大片的良田。高粱、小麦、小米、粟等在这里落到生根发芽了,长势喜人。

  看着这庄稼一天比一天高,赵佗心里踏实了不少,而后屯田部队又在周围继续垦荒,扩大耕种面积,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