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东征倭奴国
五千,间道赴之,夜济嘉江,屯万山,以劲弩射敌,蒙古军不支,解嘉定围,加授有武大夫之职。

  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5年),蒙古军果然从故大理国出发,进攻四川宣化,杨文派其弟大声提步骑五千赴敌,九战九捷,并俘敌将阿里等人。

  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杨文发兵支援钓鱼城(四川合江),解钓鱼城围。

  1259年,蒙哥在进攻四川钓鱼山的时候,被南宋守军的炮火击中,不久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交代弟弟忽必烈暂缓对南宋的进攻,尽快挥兵回蒙古故地,夺取汗位。驻守大本营的阿里不哥(拖雷七子)蠢蠢欲动,在保守贵族的支持下,登上了蒙古汗位。

  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兄弟互相残杀,这是成吉思汗最不愿意看到的。最终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夺取了汗位,是为元世祖。

  忽必烈回大草原争夺汗位的几年间,宋朝军队开始反击蒙军。宋理宗景定年间(公元1260年),杨文派兵协同刘雄飞、夏贵收复江安州(今四川江安)。后来,杨文还继续派兵与蒙古军战斗,直到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去世。

  播州兵简直是蒙古骑兵的克星,几乎战无不胜。如果宋朝有更多播州的兵,根本不会败在蒙古人手上。后来,襄阳被攻破后,南宋灭亡,而播州成为最后一支抵抗蒙古帝国的南宋武装势力。

  元军炮兵总指挥杨昌蒙单骑进入播州地区的海龙囤,以南方杨家将后裔的身份试图说服杨家土司归顺元朝。杨家土司以“不事二主”理由搪塞杨昌蒙,对他的到来并不欢迎,甚至还想扣留杨昌蒙作为人质,对抗蒙古军,会面不欢而散

  临走前,杨昌蒙撂下一句话:只要我的抛石机与火炮进入了播州,杨家将武功再厉害,也是白搭的……

  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下诏招抚播州,杨昌蒙与父亲杨光烨出使播州。杨家土司首领感到大势已去,权衡再三,最终投降了元朝,然而仍被允许继续统治播州。

  降复了播州后,杨光烨乘机将书稿呈给了忽必烈。百忙中的忽必烈抽空很快读完了《倭奴国攻略纪要》,对日本的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大大赞赏姑爷木华杨,特意给这位从日本回来的老将军设宴庆功,赏赐了不少财物,雄心壮志的忽必烈他不仅做陆地的霸主,还要做海洋的霸主。

  杨光烨在他84岁高龄的时候,无疾而终,正是忽必烈发兵攻打日本的前夕。原本忽必烈打算启用杨光烨作为东征日本的最高统帅,为此他很伤心,按照蒙古诸王的礼节,将杨光烨葬在了大漠深处。

  是年,没有杨光烨的直接指挥,攻打